文献:Irurtzun, A. (2015). The “Globularization Hypothesis” of the Language-ready Brain as a Developmental Frame for Prosodic Bootstrapping Theorie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5.01817
本篇文章主要提及两个假说,一个是与关于我们大脑是如何进化出语言就绪大脑的大脑球化假说,一个是与语言习得相关的韵律自举理论。本文作者认为大脑球化假说可以为韵律自举理论提供发展框架。
大脑球化假说: ¶
在进化过程中,是哪种解剖生理基础使我们人类有了物种特定的语言大脑,基于Broca的著作(见Harrington,1987),研究学者们经常假设偏侧化模式是表征语言就绪大脑的核心。但是提出大脑球化假说的作者不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有研究发现大脑的偏侧化不是天生的,它似乎是在语言互动中获得的。而且偏侧化模式它并不是人类特有的,在其他物种身上也存在,比如说鸟。研究学者在鸟的大脑中发现鸣叫回路的偏侧化模式。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鸟鸣和人类语言一样有复杂的语义语法,所以大脑球化假说的作者就认为起码在语法语义层面,偏侧化不是原因。作者就将目光移到人类颅脑特有的球状形态特征。提出了globularity,作者提出的这个术语,它并不单指一个大脑逐渐发育成像球一样的形状,而是包括大脑球化的过程和最终结果,这个球化是发生在出生后的。球化这词最初是来自于另一些学者研究黑猩猩和人类大脑时提出的。人类婴儿大脑在刚出生时就和成年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相当,并在出生后的第一年进行2倍的扩张。大脑皮层的扩张速度很快,颅底跟不上就发生弯曲。这个过程被学者称为球化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大脑外形的变化,更是其中神经网络连接的一个改变。该假说认为,使我们人类准备好语言和言语的解剖学背景不应该是特定的大脑区域,而应该是这样的一组动态的相互连接的网络。该作者的球化假说认为前额叶-顶叶和常被研究者忽略的丘脑,这三者结合的网络在语言准备的大脑中起到重要作用。认为这是人类言语能力的开端。其中丘脑部分,它在大脑中的中心位置,让它起着调节和监管的作用。对句法的计算至关重要。本文对球化假说的描述并不是那么全面。作者论述的逻辑重点是,根据大脑球化假说,大脑的球化过程是发生在出生后,且球化的结果是句法的获得。
人类婴儿的语音能力 ¶
人类婴儿在很早期就拥有一些语音相关能力,首先有实验证明,在妊娠19周,耳朵还没发育出来的时候,胎儿就已经可以对听觉刺激产生反应,还能记忆这种听觉刺激长达6w。且胎儿在母亲体内感受到的听觉体验是会影响他出生后的听觉偏好,就是胎儿更喜欢母亲的声音而不是其他女人的声音。还有一项实验发现,由于不同的语言的有不同的语调模式,新生儿不仅在胎儿期感受出这种语调轮廓,还将它们复刻到自己出生时的哭声中。另一项实验也有类似的结果。对于不同语言,研究学者们把语音信号真的音素含量去除,只给婴儿听韵律结构,然后发现婴儿可以区分不同这种不同节奏的语言。在很早期,只有一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以接近成人的分类感知方式去辨别辅音。 总之,人类对韵律的习得,是从胎儿时期就开始的。
韵律自举假说。 ¶
韵律自举假说:婴儿使用韵律特征(如音高、语速、节奏、振幅和语音信号中的其他听觉方面)作为线索来指导目标语言的句法习得。首先由Gleitman和Wanner(1982)提出。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语言的语法和韵律特征相关, 语言具有类型聚集的特征,常常以相同的韵律和句法属性聚集在一起,比如下面一组句子,分别是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句子有着各自的韵律特征。短语重音与持续时间和强度相关的语言往往是于中心语前置(具有动词-宾语语序),而通过更高的音高和强度组合实现重音的语言倾向于中心语后置(具有宾语-动词语序)。15年的一项研究也证明TD儿童,他们的节奏感知技能与形态句法有相关性。 第二个要素强调了婴儿对韵律的敏感性,对此很多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婴儿在母体内就能感知外界的语音,刚出生的婴儿可以听出妈妈的声音,并且更喜欢妈妈的声音而不是别的女人的声音。更有趣的是,3天左右的新生儿的哭声旋律也是根据他们出生前接触的语言的语调轮廓形成的。在8个月左右婴儿就可进行韵律切分,因为婴儿很早就形成了充分解析声学输入的所必需的大脑结构。除此之外,与婴儿接受的一种特殊的语言输入密切相关,即儿向语,儿向语的特点是音调高,语速慢,多用短句,重复发音。儿向语的输入进一步强化了儿童的韵律感知能力。 第三,婴儿可利用韵律特征处理语音,刚刚我们说到婴儿接受儿向语的输入,有学者分析了儿向语的特征,发现儿向语“夸张”发音特征可能仅限于韵律层面,在音位层面反而是发音不足的。在出生后三天,婴儿即可根据语音特征如韵律,来区分语言。以上研究都支持婴儿可利用韵律特征处理语音这一说法。
总结: ¶
韵律自举假说认为婴儿在出生前及出生后获得了大量的韵律线索,这帮助他们获得目标语言的句法。球化假说认为球化主要发生在出生后,强调丘脑对于语法-语义计算的意义,强调句法习得是球化的结果。而结合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语音的习得在出生前就已经开始,也就是说语音习得与句法习得的起点不同。因此作者大胆假设球化假说为韵律自举假说提供了理论框架。对此作者并没有展开更详细的论述。 本文的逻辑不够清晰,可能是篇幅所限,作者对于两个假说并没有十分详尽的说明;作者对于二者关系的假设有些牵强,两个假说只能说是不冲突,“语音习得与句法习得的起点不同”这一说法并不是球化假说的重点,可以说球化假说为韵律自举假说留下了更多的解释余地,但说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框架未免有些夸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