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先于信念



文档:Phillips, J., Buckwalter, W., Cushman, F., Friedman, O., Martin, A., Turri, J., Santos, L., & Knobe, J. (2020). Knowledge before Belie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37. https://doi.org/10.1017/s0140525x20000618

论文原文

关于人们如何理解彼此思想的研究往往特别关注人们如何将信念归因(例如,Baron-Cohen, 1997;Call & Tomasello, 2008;丹尼特,1989;Nichols & Stich, 2003;Onishi & Baillargeon, 2005;Saxe & Kanwisher, 2003)。人们也有其他的方式来理解彼此的思想,包括归因知识。即,不要问“这个人相信什么?”,而是“这个人知道什么?”。

这种对信念的关注既有方法论上的原因,也有历史上的原因:

因为信念可能是错误的,所以它们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方法来测试行为人的思想是否独立于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表征。此外,从历史上看,信念被认为是概念上最基本的心理状态之一。人们使用许多不同的概念来理解其他人理解世界的方式,包括猜测、假设、怀疑、预设、充分预期等概念。但信念的概念可能比这些更基本,人们对所有这些其他概念的使用可能取决于他们表达信念的能力。可能与其他精神状态一样,人们对知识的表征能力最终取决于一种更基本的对信念的表征能力。但迄今为止的大多数实证证据都指向相反的方向:表征知识的能力比表征信念的能力更基本。

为什么知识的表征在我们理解他人思想的方式中发挥着如此基本的作用?作者认为,知识表征所特有的特征集合提供了一个很有前途的答案:知识表征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指导从他人那里学习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这就提出了如何看待心灵理论的新观点- -它关注的是在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中理解他人的心灵,而不是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

对于该如何理解知识,作者建议是首先将知识视为人们谈论别人“知道”或“不知道”时的普通事物。对于知识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存在普遍的共识,作者将这些特征作为感兴趣的表征类型的签名标记。

具体来说,关注知识必不可少的四个特征:

1,真实的(factive):当你代表别人的知识时,你只能代表他们知道你认为是真实的事情。只有当你认为心理状态的内容是真实的时,知识的表征才能被使用。

2,知识不仅仅是真实的信念:将知识归因于他人的能力与将真正的信念归因于他人的能力是不同的。很多情况下,真正的信念并不是知识。假设约翰相信他家的钥匙在他的口袋里。不幸的是,他刚把钥匙放进去,钥匙就从夹克里掉了出来。然而,他忘记的另一把钥匙在他穿的夹克的另一个口袋里。在这种情况下,约翰相信他的口袋里有一把房子的钥匙,而且这个信念碰巧是真的。直觉上,把约翰说成知道他的口袋里有一把钥匙似乎是错误的。

3,别人可以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情:当你不能表征别人知道假的东西时,可以表征为别人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相应的,表征知识的能力包含了表现两种不同无知的能力。①你可以表征为自己比别人知道得多(“另类中心无知”),②可以表征为别人比你知道得多(“自我中心无知”)(Nagel, 2017;Phillips & Norby, 2019)。

4,知识不是特定于形态的:虽然知识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感知(视觉、听觉、感觉等等)获得,但知识的表征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感知形态。知识可以在没有感知的情况下获得,如通过逻辑推理。所以,归因知识不仅仅是代表别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等等。

知识的这四个基本特征有助于将其与其他类型的心理状态表征区分开来。如,信念的表征缺乏事实性/真实性;视听的表征是模式特异性的。

当考虑到知识和信念在心理理论中的作用时,区分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将是重要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些表征他人心智的方式中,是否有一种比另一种(例如,在进化史上,一个先于另一个,或者在人类发展中出现得更早,或者计算得更快)更基本。第二个问题更具体地问,较不基本的归因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较基本的归因。

观点1:信念归因更为基础

信念是更基本的心理状态,对他人知识的表征以一种批判的方式依赖于对其信念的表征。人们可以通过简单的信念归因来进行知识归因,也可以通过某些进一步的认知过程来产生一种表征,而不仅仅是归因一个信念。

如果我们想知道约翰关于他的钥匙在哪里的心理状态,我们会默认用约翰认为他的钥匙在哪里来表示约翰的思想。然后,要确定约翰是否知道钥匙在他的口袋里,我们还需要确定他的信念是否也符合知识所需的附加标准。

“信念是我们表征他人心智的更基本的方式,知识的表征依赖于信念的表征”,如果这个想法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会期待有一组过程能够对别人所相信的事物产生相对简单的表征

观点2:知识归因更为基础

人们可能有一套独立的过程来产生一些相对简单的对别人所知道的事情的表象。

知识的标志性特征说明了知识表征比信念表征更受限,而信念表征更加灵活。你可以很容易地表示约翰相信他的钥匙在他的口袋里,或者在任何其他地方。事实上,信念的表征似乎不受任何限制:原则上,你可以将约翰表征为完全相信任意命题。因此,你可以表示某人知道的事情的集合必然小于你可以表示他们相信的事情的集合(Phillips & Norby, 2019)。

虽然知识更基本的观点否认知识表征依赖于信念表征,但反之是否成立并不确定。即使知识表征比信念表征简单,将某人表征为相信某事的能力不一定取决于将他们表征为知道某事的能力。这两种理解他人思想的方式可能是相互独立的。

焦点转移:

哲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质疑信仰是否真的应该被理解为比知识更基本的概念,最近,他们对知识是更基本概念的可能性越来越兴奋。在这种方法中,知识不应该以信仰或其他概念来分析,而应该被理解为基本的和不可分析的。

作者认为认知科学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压倒性的证据支持知识归因,而不是信念归因,是更基本的心理表征理论。

接下来文章探讨了认知科学研究在这个问题上揭示了什么。作者首先回顾了认知科学的工具如何允许人们测试关于哪些类型的表征是基本的断言。然后,作者检查这些经验方法说明了信念和知识表示的基础。

科学家们整理了一套实证工具,让我们深入了解人类认知的这些更基本的方面。这套工具可以为思维的哪些方面是最基本的问题提供重要的跨学科见解,并为其他更复杂的能力奠定基础。作者回顾了四种相同的实证工具(比较认知研究、婴幼儿发展研究、成人自动处理研究和特殊人群缺陷),揭示了我们理解他人心智的基本方面。所有这四种不同的经验工具都表明,对他人所知的表征比对他人所相信的表征更为基本。

1,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知识与信仰

与类人猿相比,与人类亲缘关系更远的灵长类动物无法表达信仰,这表明人类表达信仰的能力实际上可能是在系统进化上最近才出现的。虽然猴子很难追踪他人的信仰,但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猴子可以理解他人所知道的东西(Drayton & Santos, 2016;Martin & Santos, 2016)。如,当恒河猴看到一个人看着一个物体进入两个位置中的一个时,当这个人到达错误的位置时,它们看的时间比到达正确的位置要长,这表明它们希望人们在知道物体在哪里时正确搜索(Marticorena et al., 2011)。这些发现表明,在系统发育上距离较远的猴子物种,即使无法理解他人的信念,也能成功地追踪他人的知识状态。

2,非人灵长类动物真的表征知识吗?

有证据表明,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观察到的心智表征理论具有知识所独有的特征。

①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可以代表以自我为中心的无知;也就是说,他们可以代表别人知道他们自己不知道的事情(Krachun, et al., 2009)。

②猿和猴子在代表他人的知识没有困难的情况下,不能代表他人的真实信念(Kaminski et al., 2008;Horschler等人,2019)。

③在非人灵长类中发现的知识表征不是模式特异性。例如,黑猩猩和恒河猴都基于听觉和视觉信息( Melis et al , 2006 , Santos et al , 2006)对他人知识做出相同的推断。

简言之,迄今为止的灵长类工作表明,思考他人知识的能力先于代表他人信念的能力。

知识,信念在人类中的发展:

幼年时期的知识和信念:

1,自动信念表征的当前证据

考虑人们是否会自动计算信念表征的证据。最常见的方法是要求参与者仅根据他们所看到的信息做出判断,同时,系统地改变实验中呈现给另一个(不相关的)代理的信息(Kovács等人,2010;Samson等,2010;Surtees等人,2016;Low & Watts, 2013; Apperly & Butterfill, 2009)。然后,研究者可以通过询问被试自身的反应是否受到另一主体可用信息的影响,来询问被试是否自动(即,强制性的)计算无关主体的心理状态。

Kovács 等人(2010)的研究是自动信念表征的主要证据,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其使用的范式在关键注意力检查的时间上存在微妙的混淆,一旦这些混淆得到控制或简单地消除,结果就不再表明参与者会自动计算他人的信念(Phillips, et al., 2015)。也有其他一些研究支持自动信念表征(Bardi, et al., 2018;El Kaddouri等人,2019;van der Wel, et al., 2014),但大量证据强烈表明信念表征不是自动的(Apperly, et al., 2006;Kulke等人,2019;Low & Edwards, 2018;Surtees等,2012;Surtees等人,2016)。

总之,当前的证据状态表明,信念表征不仅不是自动的,而是依赖于领域一般执行资源。

2,当前知识自动表征的证据

人类成年人可能会自动地代表别人所知道的东西。Samson及其同事(2010)的研究表明,参与者会考虑到其他人所知道的,即使是在对他们正在完成的任务适得其反的情况下随后的一些研究(Surtees & Apperly, 2012;Surtees等人,2016)共同表明,当我们自动编码他人的心理状态时,我们通过清晰的感知访问(有时被称为“一级”视角获取,参见Flavell 1978, 1992)来表征他们所知道的事情。但关于这些发现是否反映了真正的心理表征理论或仅仅是任务所需的较低水平处理(Heyes, 2014b),一些研究人员提供了注意混淆的证据(Conway, et al., 2017;Santiesteban等人,2014),其他人也提供了反对所提出的混淆的经验证据(Furlanetto等人,2016;Gardner等人,2018;Marshall等人,2018)。

3,自动心理理论的新视野

我们有理由相信成年人确实有能力自动表达他人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期望这种自动知识表征的能力应表现出与知识表征相同的标志特征集:

( i )只支持事实性的表征

(ii)不支持缺乏知识的真实信念表征

(iii)允许你将别人表征为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情,

(iv)不受任何特定感觉模式的约束。

目前这四个特征都没有在自动心理理论的研究中得到直接的检验,这为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新途径。

认知科学家在研究我们大脑的哪些方面是最基本的时经常使用的工具都表明,表征知识的能力——而不是信念——才是心智理论的更基本组成部分。灵长类动物的研究表明,在进化出思考信仰的能力之前,我们的祖先可能已经开始表达知识状态。对人类婴儿心理理论的研究发现,婴儿在追踪别人的信仰之前就开始追踪别人知道的东西,而幼儿在信仰表征之前就可以用知识表征来谈论和预测。在成年人身上进行的心智自动理论测试表明,知识的表征可能比信念的表征更自动、更不费力。来自患者群体的证据表明,在知识归因相对保留的情况下,表达信念的能力可能会中断。

知识表征似乎比信念表征更基本,知识的表征不依赖于信念的表征。此结论得到了如下事实的支持:

1,知识评估的反应时快于信念评估的反应时;

2,知识归因有时会发生在信念归因不发生的情况下;

3,在心理归因过程的最佳拟合因果模型中,信念归因不会导致知识归因;

4,知识归因比信念归因具有更好的预测力

行动预测中的知识和信念:

认知科学的一个主流观点是,我们对他人行为的普通预测主要依赖于我们所归属的信念(例如Baker等人,2009;Rakoczy, 2009;Tomasello, et al., 2003)。

一项研究用一个简单的范例验证了这种可能性。参与者在不同的情况下阅读关于代理人的简短文本,这些文本改变了代理人所能获得的信息(例如,一个代理人跟随另一个人,他能看到或不能看到他们转向的地方)。在阅读完小短文后,参与者进行了信念归因、知识归因和行为预测。关键问题是信念归因和知识归因哪个更能预测行为。知识归因始终比信念归因更能预测行为。此外,因果搜索算法表明,知识归因会导致行为预测,而信念归因不会(Turri, 2016a)。鉴于之前的研究已经证明了知识归因在评估人们应该如何行为方面的独特作用(例如Turri, 2015;Turri, 2015 b;Turri等人,2017),这些发现表明,知识归因在预测人们的行为方式方面具有以前未被认识到的作用。

知识的表征方式很好地适用于对心外世界(Craig, 1990)的学习。在球在两个盒子中的其中一个的例子中,假设拟只是想知道球在哪里。从这个角度来看,知识独有的特征开始变得完全有意义。例如,你可能不希望自己对球的位置的理解被别人对球的位置的看法所影响,特别是当这些信念缺乏真正的知识时,因为它们与你对世界的理解相冲突,或者因为这个人形成它们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是偏差的(Gettier, 1963)。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其他人的信仰都不会是一个可靠的指导世界的实际方式,因此,如果你想了解这个世界,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只是忽略别人的信仰。此外,将他人表征为"比你知道得更多"这种相当复杂的能力是有意义的。虽然这一能力显然不能预测别人会看哪个盒子,但它在确定谁能准确地告诉你该看哪里时非常有用。知识的这种特征(以及它与信念的对比)甚至反映在我们谈论他人精神状态时使用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恰当地说别人知道某事在哪里,知道某事是如何完成的,甚至知道是谁做了某事。但是我们不能同样地说别人相信某物在哪里,相信某物是如何做的,或者相信是谁做的(Hintikka, 1975;Egre, 2008)。是知识,而不是信仰,使我们能够将他人视为通向现实世界的可靠向导。

从知识中学习: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种向他人学习的能力依赖于对他人知识的表述,而非信念。并不是说每个向他人学习的例子都是知识表示的例子——有各种各样的策略可以用来向他人学习(Heyes, 2016)。作者的观点是,如果你有知识表征的能力,那么你就有一种非常适合帮助你向他人学习的能力。

正如哈里斯及其同事最近(2018年)所回顾的那样,一项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表明,从人类婴儿期早期开始,就有能力将他人理解为未知信息的来源。在决定向谁学习时,儿童必须依靠知识的表征,而不是信仰。我们教给别人(并期望他们学习)我们所知道的,而不是我们所相信的。

展望: 作者希望未来的研究可以整理出类似信念表征研究的一套工具,以便对知识的本质有更深的理解。通过这样做,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种表征,从而在更基本的层面上理解他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