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Bradford, E. E., Jentzsch, I., Gómez, J. C., Chen, Y., Zhang, D., & Su, Y. (2018).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dult Theory of Mind abilities: A comparison of native-English speakers and native-Chinese speakers on the Self/Other Differentiation task.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71(12), 2665–2676. https://doi.org/10.1177/1747021818757170
文献:Zhu, T., Zhang, L., Wang, P., Xiang, M., & Wu, X. (2023). The influence of in-groups and out-groups on the theory-of-mind processing: evidence from different ethnic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ve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Implications, 8(1). https://doi.org/10.1186/s41235-023-00461-6
文献:Pérez-Zapata, D., Slaughter, V., & Henry, J. D. (2016). Cultural effects on mindreading. Cognition, 146, 410–414. https://doi.org/10.1016/j.cognition.2015.10.018
成人心理理论能力的跨文化差异:英语母语者与汉语母语者在自我/他人区分任务上的比较 ¶
为探索ToM能力是否具有普遍性,还是会受到文化的影响,此研究利用健康成年人的样本,探讨了两种不同文化(西方(个人主义)和中国(集体主义)之间ToM过程参与的潜在差异。 参与者完成了一个计算机化的错误信念任务,在这个任务中,他们将信念归因于自己或另一个人,在一个匹配的设计中,允许在“自我”和“他人”导向的条件下进行直接比较。结果显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和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对自我导向问题的反应都明显快于以他人为导向的问题。结果还表明,当一项试验需要“视角转换”时,两种文化的参与者从“自我”到“他者”的转换速度比从“他者”到“自我”的转换速度要慢。结果表明,尽管集体主义得分存在差异,但文化并不影响任务绩效,西方和非西方参与者的结果相似,这表明这两种文化中ToM机制的核心和潜在的普遍相似性。
参与者分别是55名以英语为母语的成人(34名女性,21名男性)。54名以汉语为母语的北京大学学生(男19例,女35例)。
Auckland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Scale (AICS) ¶
由Shulruf, Hattie和Dixon(2007)开发的AICS问卷由30个问题组成,测量了个人主义的三个维度和集体主义的两个维度。
自我/其他区分任务: ¶
自我/他人区分任务(Bradford,Jentzsch,&Gomez,2015)是使用EPrime软件编制的。这项任务包括8个练习试验和120个测试试验(表1详细列出了每个测试条件下的试验数量)。所有试验都遵循相同的形式,每个试验由三个阶段组成:两难阶段,内容揭示阶段,探测阶段。
两难阶段——这个阶段用来建立一个信念状态。屏幕上显示了一个句子,要求参与者确定他们(自我导向)或其他人(他人导向)会在哪里寻找特定的物体。三张图片以一条水平线呈现,其中一张是正确答案。参与者通过按笔记本电脑键盘上的方向键来表示他们的选择,对应于物体的位置(左侧图像←,中央图像↓或右侧图像→)。两难问题单独显示1500毫秒,然后再显示图像答案选项,最多5000毫秒。如果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或者在这个时间限制内没有回应,在两难困境重置之前,“X”会显示1500毫秒,直到参与者正确通过试验。 内容揭示阶段——这个阶段用来为参与者创造一个真实或错误的信念状态。所选容器的内容被显示出来,并且可以是预期的(真信念)或意外的(假信念)。内容显示2000毫秒,不需要响应。在自我或他人导向的困境之后,每种困境的一半是预期内容,一半是意外内容。 探测阶段——这个阶段用来评估信念归因能力。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句子,要求参与者在看到容器里的东西之前,先说出他们自己或另一个人认为容器里有什么。就像在两难阶段一样,答案是通过从水平线上呈现的三幅图像中选择一张来表示的。在显示三个答案选项之前,探针问题显示了1500毫秒。图像回答选项显示到响应为止,如果没有记录响应,则最多显示8000ms。在探索阶段还包括干扰问题(例如“蛋盒是什么颜色?”),以降低参与者在提出探索问题之前预测正确答案的能力。结果: ¶
使用AICS问卷,发现参与者之间的个人主义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发现中国参与者比西方参与者更认同集体主义特征。 评估信念归因能力的自我/他人分化任务的结果显示,西方和中国参与者的结果相似。两种文化都显示出“自我”和“他者”之间的明显差异,在需要自我视角的实验中,比需要他人视角的实验中,反应更快、更准确。这项研究的结果支持两种文化中ToM机制核心相似性的观点。
跨文化研究人员面临的一个困境,他们使用难以接触到的人群,但面临着将实验结果与可能由于文化差异和实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偏见分开的挑战。
群体内和群体外对心理理论加工的影响:来自不同民族大学生的证据 ¶
以往的心理理论研究认为,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会影响个体理解他人心理的认知能力。ToM存在跨组差异。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是否会影响维吾尔族和汉族群体的ToM行为,以及个体的认知ToM行为和情感ToM行为是否表现出群体内优势。
研究1–“自我/他人分化任务” ¶
自我/他人区分任务是Bradford等人(2015)基于经典的意外内容任务(Perner et al.,1987)为成人的心理理论测验设计的E-Prime程序性任务(同上文)。 在此实验中,原任务中的英语被翻译成了中文。自我/他人区分任务共80次,其中实践性实验8次,正式实验72次。在每次试验开始时显示1000ms的固定点“+”。然后,依次进入三个任务阶段:困境阶段、内容揭示阶段、探索阶段(具体流程见图2)。练习任务遵循与正式任务相同的格式,不同之处在于在正式活动中,参与者需要推断自己/他人的信念。
研究对象为陕西省西安市两所高校的114名大学生,其中维吾尔族和汉族各57人,年龄18-23岁。这两组人在性别和年龄上是匹配的。研究2–“Yoni任务” ¶
为进一步探索不同种族的被试在情感心理理论加工上是否存在差异。采用Yoni任务考察维吾尔族和汉族成人的认知心理理论和情感心理理论是否会因为社会文化的影响而表现出差异,以及个体的认知心理理论加工和情感心理理论加工是否会显示出群体优势。
从同一所大学招募了106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维吾尔族53人,汉族53人,年龄18-23岁。这两组人在性别和年龄上是匹配的。
ShaMay-Tsoory等人(2007)在Baron-Cohen(1994)定义的Charlie任务(基于语言线索和眼睛注视信号的推断来评估个体的Tom能力)的基础上创建了Yoni任务,这是一个测量成人Tom的E-Prime程序任务。这项任务的目标是使用语言和面部指标(如眼睛凝视方向和面部表情)来推断目标人的心理状态(具体实验流程见图3)。
Yoni任务包括实践实验和形式实验。这两种实验的过程是相同的,除了在实践实验中,真人的脸被替换成卡通人物的脸(Yoni)。Yoni任务包括三种条件:认知ToM条件、情感ToM条件和控制条件(每种条件下,一半的试验是维吾尔族面孔,另一半是汉族面孔)。控制条件要求参与者仔细阅读任务要求,以避免人们为了选择正确的反应而只关注图片中人物的眼睛注视方向而忽略了口头暗示。 此外,这三种类型的任务都包括一级和二级活动。目标人物的面部和语言线索在认知条件下是中性的,不提供情感信息;在情感条件下,这些提示提供情感信息。在一阶任务中,在屏幕的四个角落呈现四张可供选择的物品的图片。参与者需要根据文本线索和目标人物的面部线索从四幅备选图片中选择最合适的一幅,(如一阶认知ToM条件下的语言线索为:李文静在思考——;一阶情感ToM条件下的语言线索为:李文静喜欢——)。 在二阶任务中,在屏幕的四个角落呈现四张备选人脸图片,参与者需要了解四张备选图片中每个人的心理状态与中心目标人物的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以选择正确答案(例如,二阶认知ToM下的语言线索是:李文静正在思考的糖果是——想要什么;二级情感ToM下的语言线索为:李文静喜欢的水果是_——喜欢的,或者李文静喜欢的水果是——不喜欢的)(见图4)。结果: ¶
研究发现,任务类型对维吾尔族和汉族成人的心理理论都有影响。在错误信念条件下加工个体的心理理论比在认知任务条件下加工更困难,而在情感任务条件下加工心理理论比在认知任务条件下加工更困难。与维吾尔族成年人相比,汉族成年人在认知心理理论加工和情感心理理论加工中的表现更好,反映出反应时更短,错误率更低。总体而言,维吾尔族和汉族在认知心理理论和情感心理理论上表现出了群体优势。此外,维吾尔族被试对组内认知状态的推断比外组更准确;汉族被试对组内情绪状态的推断快于组外。我们的结果表明,文化和群体认同可能会影响TOM的加工。
文化对读心术的影响 ¶
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时,有时会出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情况。目前的研究提出了这种现象的一个可能原因:当人们“读心”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时,准确性会降低。 读心(mind-reading)被定义为将内部心理状态(包括欲望、信仰和感觉)归因于他人的能力,以解释和预测他们的行为(Wellman, Cross, & Watson, 2001)。读心至少涉及两个独立的过程:心理状态解码和心理状态推理(Sabbagh, 2004)。前者是“低级”过程,包括自动解读物理线索,如目标的面部表情或目光。“更高水平”的读心涉及到根据复杂的心理状态(如错误信念)对目标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断(Heyes & Frith, 2014)。
读心过程中,目标的身份是否会影响人们解读他内心想法的能力?这是一个很少有实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Mitchell, Macrae和Banaji(2006)的一项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读心术会受到目标群体成员的影响。他们向参与者展示两张脸,每张脸都附有一段描述目标政治倾向的文字。结果表明,参与者对政治信仰与自己相似的目标做出更快的读心术判断,当参与者判断相似或不相似的目标时,大脑的特殊区域被激活。这些数据表明,当参与者和目标相似时,读心术更容易进行。其他研究表明,情绪归因受到目标文化群体成员的影响(Leyens, Demoulin, Vaes, Gaunt, & Paladino, 2007)。Paladino等人(2002)要求来自两个欧洲国家的成年人对西班牙/比利时名字和北非名字的人进行归因。参与者倾向于将更复杂的“次要”情绪,如同理心和内疚,归咎于文化内的目标。 这些发现表明,目标文化可以影响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断,但也可能只是反映了对跨文化目标的刻板印象。
Adams 等人(2010)测试了日本人和美国高加索人的眼神读心(Reading-the-Mind-in-the-Eyes)任务,RME任务是一种较低水平的思维测试,参与者可以根据别人的眼睛图片来推断他们的心理状态。 他们的测试版本包括以白种人和亚洲人为目标的眼睛照片。结果表明,两组受试者对文化内目标都给出了更准确的记忆反应。他们还报告了当参与者“阅读”文化内和跨文化目标的眼睛时,神经激活的不同模式。 研究表明,相较于跨文化,读心术在文化内部更易进行。但现有的研究是有限的,因为他们通过盲目归因或简单的心理“解码”来评估跨文化思维。
本实验采用了一个更高水平的心智任务来调查复杂的心理状态归因是如何受到目标的文化认同的影响的。
实验一: ¶
被试:100名在昆士兰大学出生和长大的澳大利亚一年级学生。 实验材料:本研究采用了White、Hill和Frith(2009)设计的“奇异故事”任务。这是一种自然的读心方法,它会引起复杂的心理状态归因。每个奇怪的故事都描述了一个场景,然后提出了一个需要因果推理的测试问题。该任务包括两种类型的故事: 读心故事:描述人际场景,包括双重虚张声势、善意谎言、说服和误解。 对照故事:描述人物、动物或物体的场景,要求理解故事中陈述之间的逻辑关系或对物理事件的推断,但不需要读心。 本研究的改编包括为《奇异故事》创造匹配的澳大利亚和跨文化目标条件。主要有两个更改: 1,修改故事以确定文化背景。澳大利亚故事描述了澳大利亚各地的人物、活动和物品,跨文化故事引用了各种文化背景。 2,每个故事都配有与文化背景相匹配的图片。在读心术条件下,图片是澳大利亚人或跨文化目标的脸。在对照条件下,图片显示的是故事的中心人物、动物或物体。表1为故事的示例。
实验程序: 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澳大利亚组和跨文化组。每组参与者都要阅读8个读心故事和8个对照故事。分组演示的顺序在参与者之间是平衡的。使用eprime软件在电脑上呈现说明、故事和测试问题。 测试说明要求参与者阅读屏幕上的故事,然后按“enter”键进入测试问题。参与者要对测试问题做出回答,然后再次按下“enter”键来输入他们的答案。在正式测试之前,向他们展示了两个练习故事。 根据White et al.(2009)提供的详细标准,对测试问题的答案进行了0-2分的评分,反映了基于故事中可用信息的回答的准确性。两组最高得分都有可能达到16分。两名评分员对每个参与者的测试问题回答进行评分。其中一位是第一作者。另一位是不知道实验设计和假设的独立助理。 反应时间为参与者访问“测试问题”和随后访问“回答”屏幕之间的毫秒数。(假设这种时间延迟反映了参与者在推理过程中花费的时间。)结果: ¶
使用混合模型方差分析了参与者的测试题分数。故事类型(读心、对照)和文化目标(澳大利亚、跨文化)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与澳大利亚人相比,当目标是跨文化的时,他们的读心分数显著降低。文化目标对对照组的故事得分没有影响。
在反应时间方面,故事类型和文化目标之间也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当目标是澳大利亚人时,参与者更快地输入他们的想法反应。而对照故事组,目标是澳大利亚人或跨文化的,参与者在反应时间上没有差异。这些结果首次表明,目标的文化认同会影响“更高层次”的读心术。但这种设计的一个潜在的问题是:澳大利亚条件下的故事总是描述单一的文化背景,而跨文化条件下的故事描述了多种文化背景。这种可变性可能增加了与任务完成相关的处理需求,并导致了跨文化条件下较慢的响应时间和较低的准确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并排除澳大利亚人在这方面是独特的,研究人员进行了第二个实验。
实验二: ¶
被试:昆士兰大学的120名澳大利亚本土一年级学生和塔拉帕大学的108名智利本土本科生。 实验材料:与实验1中的任务相同,只是将跨文化故事替换为一组与澳大利亚故事相匹配的智利故事。 实验步骤:与实验1相同。
结果: ¶
以故事类型(读心、控制)作为被试内部因素,以文化目标(澳大利亚、智利)和参与者文化(澳大利亚、智利)作为被试之间因素的混合模型方差分析显示,三向交互作用显著。通过参与者文化的随访分析显示,在澳大利亚参与者中,澳大利亚条件下的读心得分显著高于智利条件下的读心得分。相比之下,智利参与者的读心得分明显高于澳大利亚条件。 对于两组参与者来说,文化目标对对照故事得分没有影响。因此,对于澳大利亚和智利的参与者来说,测试反应分数的发现模式证实了文化内读心术的优势。
在反应时间上,2(故事类型)2(文化目标) 2(文化背景)混合模型方差分析显示显著的三向交互作用。在澳大利亚的参与者中,智利条件下的读心反应比澳大利亚条件下慢。 但与澳大利亚参与者不同的是,智利参与者的文化目标与故事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对照条件下,未发现文化目标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小结 ¶
在这两个实验中,参与者在推断跨文化目标时的读心得分低于推断文化内目标时的读心得分。这种效应在澳大利亚参与者中很明显,无论他们是在推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目标(实验1),还是在推断来自单一非澳大利亚文化背景的目标(实验2)。实验2还表明,这种模式并非澳大利亚人独有,智利参与者在推断智利目标时的读心得分高于澳大利亚目标。 有人可能会说,目前的结果反映了一种普遍的困难,即理解有关外国情况的故事,而不是读懂外国人本身。这种解释似乎不太可能,因为对照故事也包括外国人的名字和场景,但当参与者回答有关对照故事的问题时,在两个实验中都没有观察到文化的影响。 可以说参与者认为,对描绘跨文化演员、物品和地点的故事进行推断并不困难。而是参与者进行读心时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反应时间结果表明,除了准确性较低外,澳大利亚参与者对跨文化目标的读心反应也较慢。智利参与者的总体反应模式相似,但没有达到显著性。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澳大利亚参与者花了更多的时间来推断跨文化目标的心理状态,但准确性却降低了。这意味着,与理解跨文化心理状态相关的难度增加,不能简单地通过分配更多的时间来补偿。
因此,本文的发现与Adams等人(2010)对低水平读心术的研究是一致的。相对于跨文化目标,基于“眼神读心”的简单心理状态归因在文化内目标上更为准确。 如何解释这种文化对读心术的影响呢?亚当斯等人(2010)提出的一种可能性是,当目标与自己相似时,准确的读心术会得到促进。目前的研究结果与Apperly(2010)的建议最为一致,即来自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特定情况下的相关内容有共同的理解,这反过来又创造了一种自然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了准确的心灵解读。 用更自然的、动态的任务来评估读心术的进一步工作将对评估这些效应的影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