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大脑中言语的正交神经编码



文献:Gennari, G. , Marti, S. , Palu, M. , A Fló, & Dehaene-Lambertz, G. (2021). Orthogonal neural codes for speech in the infant bra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8(31), e2020410118. https://doi.org/10.1073/pnas.2020410118

1. 研究背景 ¶

大脑对不断变化的语音信号提取稳定的表征的能力对人类尤其是语前儿童非常重要,因为要习得语言他必须在非常不一致的语音信号中获得语音、词汇、句法上的组织规律。然而,这种能力的神经基础仍未明确。

视觉领域基于物体和人脸识别过程中神经元记录的最新发现表明,为了处理大量传入的图像,大脑将输入分解为独立和正交的低维成分,每个成分编码不同维度的变量。最近成人颅内高分辨率记录和fMRI数据表明:在被动听语音的过程中,观察到了部分语音特征的神经特殊化。那么早期婴儿语音感知是否用了同样的分解策略?

大量的经典研究已经证明,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具备区分不同语音感知的能力,并且行为学以及神经影像学的研究都表明婴儿从出生就具备自发掩盖由说话者音质、音素、韵律所产生的声学上的变化的能力。并且,新生儿表现出的语音感知差异正好与具有语义差异的语音差异一致。随便早期具备发现音节间最小语音差异的能力,但并不能真正揭示潜在的神经代码的性质:婴儿可能会将话语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或者将它们分解成更小的元素(例如,音素或语音特征)。行为学上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和2个月大的婴儿无法在一组具有不同元音的音节中识别出共有的辅音。并且有研究表明婴儿能够用音节的数量而不是音素的数量对话语进行分类。鉴于以上研究结果,很多学者都提出音节是语音感知的最原始单位。计算模型也证实了在会话语音中通过一般听觉机制确实可以获得类似音节的结构。目前广泛认为这种宽泛的语言单位是词汇学习的起点。

神经影像学绕过行为学的限制开辟了新的范式,脑电图显示,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发现重复不同发音方式的CV音节中的同样的辅音。他们甚至可以不依赖于语境将每个辅音与视觉形状联系起来。这些发现好像都支持语音的亚音节加工,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早期语音表征的形式。

2. 本研究 ¶

因此本研究用256通道脑电图系统,记录了3月龄婴儿对120个不同声学和语音特征的自然辅音-元音音节的神经反应。通过独立的改变辅音的发音方式(阻音与响音)和发音部位(唇音,齿槽音,舌音)来选择音节。每个辅音与两个元音(/i/和/o/)结合,由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说话者以五种不同的发音发出。使用多元解码分析婴儿在整个音节、音素、语音特征三个可能水平上的语音加工。如果婴儿能提取说话者不变的信息,那么训练其对男性声音产生的音节做出反应的解码器就有望推广到女性声音。因此推断如果辅音和元音分开处理,那么元音“o”的训练的解码器可以推广到另一个元音“i”。相反,如果每个音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编码那个以上推论就不成立。在亚音节水平上,区分bo和do的解码训练是否能够区分mi和ni揭示唇齿发音位置的神经编码的存在,或者仅能区分bi和di则证明仅编码了辅音b和d。

图1

此外,通过使用时间分辨的EEG信号,有可能在每个时间点训练不同的解码器,以探测不同的概括模式随时间的存在。通过追踪归纳和类别混淆的时间进程,可以知道特定的信息片段是否以及何时在加工的各个阶段被重新编码。预测信号到一组小的正交维度的早期投影,随后将它们集成到更宽的组块(辅音/元音或甚至整个音节);或者是相反的分解过程,从整体音节进展到音素或/和特征。

3. 研究结果 ¶

首先评估了接受过反应训练的婴儿的解码器是否能够根据语音刺激的语音特征对脑电图记录进行分类。图2AB显示从音节开始后80ms能够区分响音和阻音,而发音位置被分为两个时间窗:220-480ms。实验设计中的元音o和i在高度和后部都不同,排除了亚音节编码方式。图2C则显示出在260-400ms可以识别出元音。

图2

为了充分描述这种行为背后的神经动力学特征,系统地测试了相同分类器的解码能力。当神经激活随着时间保持时,在给定时间点训练的成功评估者将在更宽的时间范围内继续获得高于机会的分数。图2D阐述了分类器如何仅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归纳,这表明神经活动正沿着功能路径进行。揭示了进化神经代码的提取:支持分类的活动或者跨皮层区域转移,或者随时间在同一区域内转化,或者两者兼有。据推测,在试验的第二部分中观察到的泛化能力的轻微扩大表明在音节开始后相对较晚达到的表征形式的变化。结果揭示了婴儿的音节感知受到空间上不同的神经反应的支持,尽管这些神经反应是分散的和部分重叠的。

通过在单一上下文(例如,由女性声音说出的刺激)上训练新的发音方式和发音部位的估计器,并在用未训练条件(例如,男性声音)下测试,来检验神经代码的不变性。第一次分析纳入讲话者环境因素。第二次分析中纳入元音因素。因为之前关于婴儿和成人的的研究表明音素和讲话者身份的信息在早期是分开编码加工的,因此我们估计声音性别之间是能够全部推广泛化的。

图3

如图3所示,就发音方式而言,跨上下文解码的时间实际上与整体分析中看到的相同,并且准确性仅略微降低,这一结果表明婴儿大脑统一地编码发音方式特征,并且声音和元音的清晰推广泛化也适用于发音位置。分类的时间过程,具有两个不同的可解码周期,其准确度与在初始分析中达到的相当。由于发音部位的声音线索随环境变化很大,这些结果揭示了婴儿大脑能够在声音差异中提取出不变代码。因此,在单一方式或地点条件下训练的元音可以完全推广到其他语境。因此,到目前为止观察到的交叉解码模式表明,音节不是被整体感知的,而是被分解为独立于辅音的协同发音元音和元音的辅音特征的子成分。

如果婴儿通过类似于语言学家假设的语音特征那样,将辅音分解成独立的正交维度来编码,那么在一个特征维度上训练的解码器应该可以获得成功的推广,而不管其他语音领域的变化。也就是说,预测器通过唇、腭帆和牙槽上提取发音方式编码,在阻音和响音上提取发音位置编码。

图4

如图4A所示:在早期时间窗口,发音方式和发音位置估计器都实现了成功的推广泛化,分类的准确度接近于在训练条件下的准确度。因此,最初是基于发音方式和发音部位的正交编码。超过450 ms后,跨语境的分类表现明显较低,编码形式发生了变化。这一发现表明,处理的第二阶段涉及到将多个基本维度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神经代码。在较晚的时间窗口期间,特征被合并并且不再被编码为正交的、可单独解码的维度。

如图2和3所示,元音解码性遵循双峰模式,与观察到的辅音维度非常相似,但峰值明显较晚。连同元音代码在辅音特征上的不变性(图3C),这些观察表明婴儿以独立且有序的方式对构成音节的两个音素进行编码。研究比较了元音和辅音条件下辅音和元音估值器的表现。结果如图4B所示,一个完整的音节代码的存在会导致整个语境的表现下降。这种下降从未发生,表明至少直到音节开始后1 s辅音和元音是保持分离的。

4. 讨论 ¶

这项研究中观察到的分类模式揭示了婴儿大脑中的两种语音编码格式。在处理的第一阶段,每个辅音通过其在发音方式和发言位置维度上的坐标进行编码,这可以从在一个维度上训练的解码器可以推广到另一个维度的不同级别得到证明。在第二阶段,这两个特征被组合成特殊的束,仍然允许音素分类,但阻碍了跨不同辅音的特征解码的完全推广和泛化。这种功能性进展与神经代码的动态性质一致,如图2D的矩阵所示。虽然实验主要集中在辅音上,但是元音的相似处理阶段也是可能的。最后,本研究没有发现完整的音节编码的证据。因此本研究推论,尽管缺乏发音运动计划和言语产生技能,但语前期的婴儿已经具备了结构化的言语分析的组合编码,这可能是婴儿第一年语言习得快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