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名称 ¶
Mattan, B., Quinn, K. A., Apperly, I. A., Sui, J., & Rotshtein, P. (2015). Is it always me first? Effects of self-tagging on third-person perspective-tak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41(4), 1100–1117. https://doi.org/10.1037/xlm0000078
二、研究背景 ¶
对大多数人来说,社会世界的特点是多个视角,每个视角都在争夺注意力。从一对一的对话到更大的群体互动和活动,每个参与的人对世界的状态都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可能经常不同。事实上,从刻板印象(如Taylor、Fiske、Etcoff和Ruderman,1978年)到视觉注意(如Keysar、Barr、Balin和Brauner,2000年;Samson、Appery、Braithwaite、Andrews和Bodley Scott,2010年),这些观点是否以及如何被优先考虑都在研究中。感知者在多大程度上优先考虑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的观点?如果这些观点被优先考虑,这是自动发生的还是取决于某种程度的努力或意图?
在本篇论文中,有两项研究,一个是研究了自我在视角采择中的作用,同时从知觉线索(如avatar的身体姿势)和1PP-VS-3PP视觉透视模式(以下简称1PP-3PP任务)固有的计算混淆(如心理旋转)中控制潜在混淆。
在实验1中,使用了第三人称视角采择范式(以下简称3PP-3PP任务)来检验自我联想在外显和内隐水平上促进视角采择的程度。在这个实验中,来自头部和身体方向的注意线索以及计算(computational)需求的差异通过将自我和他人呈现为avatars(即3PPs)的方式进行跨视角控制。
实验2(1PP-3PP任务)旨在测试自我avtar(即自我作为3PP)是否与现象学自我(即自我作为1PP)存在有意义的关联。研究假设,与其他avatar相比,自我的视角对1PP的干扰更大。文章还想确定,当自我和其他avatar彼此独立观看时,与1PP相比,实验1中获得的自我优势是否仍然存在,就像在更传统的透视模式中那样。最后,在实验2(3PP-3PP任务)中,我们还测试了实验1中报告的3PP-3PP任务的结果是否可复制。
三、研究过程 ¶
实验一 ¶
实验1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在控制1PP的内在自我中心参照时,在视角采择中是否可以观察到自我优势。在对自我标记研究中使用的知觉匹配任务进行改编,被试首先学会将颜色编码的化身与三种身份(自我、朋友、陌生人/其他)相关联。
a、被试 ¶
47名被试,其中39名女性。
b、程序 ¶
avatar匹配任务:
匹配任务改编自现有的感知匹配范式(Sui et al.,2012)。被试给出了一位亲密朋友的名字,实验者将其加入了该项目。通过在屏幕上同时呈现所有三个化身图像,并在每一个图像下添加适当的标签(例如,你、其他人、[朋友的名字])来引入化身身份关联。YOU和OTHERS的标签被用来代替参与者的名字,以最大限度地减少Self和Others标签之间的熟悉度差异。与第三人称(如“丹尼的化身”)中的被试相比,这种方法更具自然主义色彩。
对于所有试次,被试在屏幕中央的一个标签(例如,YOU)上方看到了一个化身图像(例如,蓝色化身),指示标签是否与化身图像正确匹配。每个试次都是从屏幕中央的固定十字开始,持续500 ms。被试通过按键回应:J表示匹配,K表示不匹配。超过1秒的回答被视为不正确。 练习包括至少五个区块,共12个试次,每个区块从实验试验集中随机抽取。初始刺激持续时间设定为1000 ms,并根据被试的表现逐渐减少(例如500 ms、100 ms、50 ms、15 ms)。 分析只关注对Self和Others化身的反应,因为这些是主要实验问题的相关化身。
3PP-3PP任务:
在身份匹配任务(如图一)中,代表自我和他人的蓝色和绿色化身被用于视角采择任务。因此,被试和化身面对的方向大致相同,但与被试的第一人称视角不同,化身的视角受到隔墙和头部方向的限制。这两个化身随机出现在屏幕的左侧或右侧。在任何给定的试次中,都会出现四个点。这使得控制第一人称视角成为可能,每个试次总共显示四个点,同时确保每个化身只能看到一到三个点。因此,第一人称视角与任一化身的视角既一致又不一致。
被试的任务是指出前面的提示是否预测了目标化身(如自我或他人)看到的点数(如两个或三个)。要求被试用右手食指按J键进行匹配试验,用右手中指按K键进行不匹配试验。使用含有12个试次的区块来估计难度水平,并调整刺激持续时间,以达到75%的准确率,最小为15 ms。整个主要实验都使用估计的刺激持续时间。实验组由128个视角采择测试组成,在匹配和不匹配提示之间平均分配。
每个试次都以文本提示开始,分两部分逐步显示,以便于理解。最初,目标视角(“Your avatar”或“Other avatar”)在屏幕上显示750毫秒,然后目标将看到若干点(“2”或“3”)再显示750毫秒,之后身份和数字都消失了。为了确保试次开始时的固定,使用900 ms的固定序列。然后,视觉场景显示一段固定的时间(在练习区中确定),然后空白屏幕出现2000毫秒,或者直到被试做出反应。如果在出现黑屏的2000毫秒内没有记录到任何反应,被试会立即收到消息“请反应更快!”以红色字体居中显示1500 ms,然后继续下一个试次提示。未能响应记录为错误。
在每10个试次后,被试都会收到关于准确性的反馈,并完成四次提醒试次,在这些测试中,他们指出了化身和身份标签之间的关联。在每次提醒试验中,两个化身随机出现在屏幕的左右两侧。两个化身上方居中的文本要求被试通过按下左化身的J键和右化身的K键来选择与给定目标身份匹配的化身。
c、结果 ¶
化身身份匹配任务:
结果证实了化身身份的一个显著的主效应,即自我化身比其他化身产生更有效的判断。标签匹配的主效应不显著。但是有化身身份X标签匹配交互作用,在匹配试验中有显著的自我优势,但在不匹配试验中没有。这些结果重复了之前在知觉匹配范式中关于自我标记的发现(Sui等人,2012年;Sui,Rotshtein等人,2013年),表明被试与化身形成了可靠的自我关联。
3PP-3PP任务:
每种情况的平均准确度都可靠地高于chance。然而,被试之间的总体准确率存在一定差异,从70%到95%不等,中位数为83%。平均RTs也有一定的变化,范围从469 ms到1178 ms,中位数为792 ms。因此,效率得分被用作分析的关键单位。
匹配试次:
2(Target Perspective: Self, Other) X 2 (Perspective Congruence: congruent, incongruent)矩阵,数据显示了对视角一致性的显著主效应,因此被试在一致性试次中比在不一致性试次中更有效。目标视角的一个显著影响是,相对于其他化身,对自我化身的判断更有效。相互作用项不显著。
不匹配试次:
发现了视角一致性的显著主效应,一致性试次的表现比不一致性试次更有效。目标视角的主要作用和目标视角和视角一致性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d、讨论及其他 ¶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可以同时处理两个3PP。视角一致性的主要效应证实了一个预测,即当两个化身共享相同的视觉视角时,被试的反应会更有效。
关于研究的自我相关假设,文章观察到,当自我化身的视角积极参与时(即,当目标视角是自我化身时),被试倾向于优先考虑自我相关视角而不是非相关视角。这一发现支持了文章在外显层面上的自我优势假设。在3PP-3PP范式中,一个目标视角和视角一致的零交互作用显示在内隐层面上不支持假设所认为的自我优势。来自自我和其他化身的干扰效果并没有明显不同。综上所述,这些发现表明,自我优先可能是战略性的(即,不是自动的)。实验1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在3PP-3PP任务中观察到的自我优势是否来自化身与自我的关联。因此,第二个实验旨在测试两个化身与被试的现象学自我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