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的错误信念



一、文献名称 ¶

Heyes, C. (2014). False belief in infancy: a fresh look. Developmental Science, 17(5), 647–659. https://doi.org/10.1111/desc.12148

二、研究背景 ¶

​ 迄今为止,在有关错误信念实验中使用了三个信念归纳变量,每个变量都与主体在关键事件中的处置有关,即可能影响主体信念内容的焦点和/或辅助物体的移动:(1)在关键事件期间,最常见的是婴儿可以看到agent(在场)或婴儿看不见agent(缺席)。作者指出,存在/缺席变量的实现方式通常很可能导致追溯干扰。因此,当agent在关键事件中不可见时,婴儿自己就不太可能记得这些事件。

​ (2)在一些研究中,婴儿可以看到在施动者和关键事件之间有或没有一个不透明的物体(障碍)。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假设婴儿很可能在没有障碍的情况下有真实信念,在没有障碍的情况下有错误信念。然而,这些障碍研究混淆了施动者和婴儿对关键事件的看法。

​ (3)一些研究认为,在关键事件中,婴儿可以看到施动者的正面(面向)或背面(转身),并假设婴儿在面向情境中可能产生真信念,而在转身情境中可能产生假信念。然而,在这些研究中,转身涉及或伴随有可能分散婴儿自身注意力的刺激。

三、相关实验:low-level novelty ¶

​ Onishi和Baillargeon(2005)对15个月大婴儿的FB归因进行的非语言测试建立了一个模型,他们的过程有三个阶段:熟悉、信念诱导和测试。

Fig-1

熟悉阶段,婴儿在三个连续的场合看到了类似的刺激配置序列。

trial 1:人类agent操纵玩具,让它靠近婴儿右手边的绿色盒子,远离婴儿左手边的黄色盒子,然后把玩具放在绿色盒子里。

trial 2/3: agent把只是把手伸向绿色的盒子。

测试阶段:婴儿看到和熟悉实验中相同的序列(agent向绿盒子);或者看到备选序列(agent向黄盒子)。无论是绿色组还是黄色组,他们的测试序列都是根据第二个信念诱导阶段所呈现的事件而变化的。

​ TB-green:agent存在,信念诱导阶段是黄色盒子移动

​ FB-green: agent离开,玩具自动地从绿色盒子移动到黄色盒子

​ TB-yellow: agent存在,玩具自动地从绿色盒子到黄色盒子

​ FB-yellow:agent存在,玩具自动从绿色盒子到黄色盒子,agent离开,玩具又从黄色盒子到绿色盒子。

​ 假设:在熟悉阶段的trial中,婴儿希望agent伸手去摸他认为玩具所在的盒子;在信念诱导的trial中,婴儿认为当球在黄色或绿色盒子时,agent有相应的T/F信念。

​ 不管假设如何,婴儿要正确地得到T/F的概念,应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知道很多物体、思想以及它们之间如何互动的事情。

在TB-green和FB-green条件下,黄色组的婴儿比绿色组的婴儿看的时间长,因为相对于婴儿的熟悉经验,黄色组的婴儿比绿色组的婴儿更具有感知新奇性(perceptually novel)。因为在熟悉过程中,所有的婴儿都看到了agentshape向绿色移动了三次,但之前并没有一个婴儿看到它向黄色移动。

TB-yellow和FB-yellow也类似。

在信念诱导过程中,FB-green婴儿也看到了玩具向黄色方向移动,但是他们对这件事情的记忆被损害了,因为紧接着就有一个干扰事件,agent意外重新出现。因此,由于回溯性干扰,并未降低对黄色事件的感知新颖性。

研究人员使用agent是否存在来作为信念诱导的变量,通过视频呈现给7个月大的婴儿。包括蓝精灵作为代理;挡板;球。四种条件。

低水平的novelty表明,这是因为熟悉-呈现信念诱导序列(右-左)比Novel-Present信念诱导序列(右-左-右)更像熟悉序列(右-左)。因此,familiar-present处理建立了一个更强的期望,即信念诱导试验将以同样的方式结束,即在封堵器后面出现一个球。在第二个实验(实验5)中,婴儿在Novel-Absent条件下比在Novel-Present条件下注视时间更长。

然而,由于回溯性干扰,在NovelAbsent条件下,由于agent在序列的最后再次出现,这个序列后面一部分的记忆——这一部分使它不同于熟悉的部分序列——可能已经受损。因此,比起在novel-present条件下编码的信念诱导事件,在novel-absent条件下编码的信念诱导事件更像熟悉阶段的试次,这就导致了一种很强的期望:信念诱导序列会以和熟悉阶段序列相同的方式结束。

一些FB研究使用了occluders,并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熟悉阶段,婴儿看到了有两个occluder的阶段。左边的一块奶酪部分挡住了婴儿的视线,右边的一块苹果部分挡住了婴儿的视线。在四次熟悉试次的每一次,毛毛虫会移到屏幕中间,然后转向左边的奶酪;在第五次熟悉试次时,婴儿看到一只手把奶酪放在右边封堵器后面,把苹果放在左边封堵器后面;也就是说,相对于他们之前试验中位置的相反位置。

单次试验中,条件:

New Path-Old Goal:婴儿看到毛毛虫移到屏幕中央,并向右转向奶酪

Old Path – New Goal:向左转向苹果

TB:短遮光板,婴儿完全看到毛毛虫和物体

FB:高遮光板,只能看到一部分。

结果表明,在TB条件下,婴儿注视旧路径-新目标的时间比注视新路径-旧目标的时间长,在FB条件下,婴儿注视这两个事件的时间大致相等。这些结果可以用低水平的感知新颖性直接解释。在TB测试中,毛毛虫的路径(相对于遮挡物短暂地向左或向右转弯)不如它的目标(奶酪或苹果)明显,因为遮挡物很小,婴儿完全可以看到物体。因此,相比于毛毛虫朝着一个相对于熟悉的新物体移动,当毛毛虫选择一条相对于熟悉的新路径时,婴儿会更惊讶。但是在FB条件下,由于遮挡物比较高,所以两者没有显著差异。

许多观察时间的结果认为可以表明婴儿能归于FBs,但这些结果可以用低水平的知觉新奇性来解释,因为存在/缺席的信念诱导变量的实施方式可能会导致回溯性干扰,而且障碍/无障碍信念诱导变量混杂了影响婴儿自身对关键事件知觉通达的因素。

四、实验:Imaginal novelty ¶

在婴儿FB实验中,产生时间效应的是低水平的新奇性,但这种新奇性并不一定只依赖于测试事件的明显或可观察的特征;它也可能依赖于较低层次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婴儿根据他们在实验早期的经验与测试对象联系起来的。这取决于婴儿对测试对象的低级特征的看法。

例如,我们可以说,婴儿在看到玩具进入一个不透明的盒子后,认为这个盒子里有玩具,并且在实验开始之前,agent多次伸手去拿不同的玩具后,如果在测试中agent伸手去拿玩具,婴儿就会感到惊讶。

要产生一种想象的新奇效应,只需要看到盒子形状或盒子颜色就能激活对另一个物体低级属性的表征,比如一个特定玩具的形状或颜色。关于想象的新奇性,值得注意的是,与FB解释相比,它涉及到婴儿将低级特征(颜色、形状、声音)归因于物体,而不是将高级特征(真实和FBs)归因于施动者。

作者根据感知和想象的新颖性对婴儿FB研究进行了分类,以强调一些研究需要我们根据婴儿过去的经验来考虑他们是如何代表测试对象的,而另一些研究则没有。作者将研究归类为展示知觉或想象的新颖性,这并不是说这两种研究对婴儿行为有完全不同的处理过程,也并不是说婴儿就能有策略地使用这两个过程。

低水平的新奇解释假设婴儿对测试事件的反应总是取决于他们如何表达这些事件,而这反过来又取决于传入刺激和过去经验的结合。过去经验的影响更有可能在行为中变得明显。

Surian等人(2007)所报告的两个实验中的第一个,这个实验可以用知觉新奇性来解释。在他们的第二个实验中,提供了想象新奇性的证据,他们回到了使用行为者的存在或不存在作为信念诱导变量。有几个地方和实验一不同:1、所有婴儿都进行了有高遮挡物的试次 2、TB:当物体的位置在第五次熟悉试次中颠倒时,一半婴儿可以看到agent FB:一半婴儿在此次颠倒中无法看见agent

结果与实验1相似。在TB条件下,婴儿注视旧路径-新目标的时间比注视新路径-旧目标的时间长,而在FB条件下,婴儿注视这两个事件的时间大致相等。

实验二,在信念诱导阶段,agent的出现或缺席与信念诱导和测试试次之间的连续性与突变性相混淆,FB条件下agent只会在信念诱导之后再次出现,但TB条件下就不会。

(Song & Baillargeon, 2008)表明了想象新颖性的作用,该实验使用有与无信念诱导变量来调查14.5个月大的婴儿对错误感知的推理。

在熟悉阶段,婴儿在四种情况下看到一个agent伸向一个蓝色头发的娃娃并远离玩具臭鼬。在试验中,他们看到同样的agent伸向一个“plain box”或一个同样颜色和形状的盒子,盒子上粘着一撮娃娃的蓝色头发(“hair box”)。

在干预信念诱导序列中,有两种条件:TB:当agent存在的时候,婴儿看到娃娃放在plain box里,臭鼬放在hair box里

FB条件:agent不存在,娃娃在plain box;臭鼬在hair box

TB条件下的婴儿,当agent去接触臭鼬所在的hair box时,会比agent去接触玩偶所在的plain盒子时注视的时间更长。FB条件下的婴儿则表现出相反的效果。

为了解释这些结果,我们需要考虑婴儿对测试对象的想象,以及这些图像如何使测试事件与实验早期编码的事件相似或不同。因此,作为对信念诱导试验中出现的事件进行编码的结果,TB婴儿可能会想象,盒子的四周是透明的,会把plain测试盒子想象成有玩偶在的plain 盒子,把hair测试盒子想象成有臭鼬在的hair 盒子。

在这种情况下,相比于熟悉试次(朝向玩偶远离臭鼬),朝向臭鼬所在的hair 盒子的测试事件对婴儿来说更新奇,因此注视时间比 朝向玩偶盒子的测试事件的时间更长。在FB条件下,在测试实验中的再次出现的agent可能会中断对事件的记忆( reappearance of the agent in the test trial is likely to have disrupted memory for events immediately preceding the reappearance),那么FB条件下的婴儿可能不会想象或生动地想象娃娃在plain盒子里,臭鼬在hair 盒子里。在测试中,他们只是看到物体朝着一个有蓝色头发的盒子或一个相同的没有蓝色头发的盒子移动。后者在感知上更新颖,因为在熟悉试验中能观察到蓝色头发的移动。

​ 一项针对25个月大婴儿的创新研究(Southgate, Senju & Csibra, 2007)在两个方面与上述研究不同。首先,婴儿被鼓励把FB归因于agent,不是通过agent在关键事件中不可见,而是让婴儿看到agent在这些事件中把背对着他们。其次,就像之前一项针对年龄较大的儿童(35-53个月)的研究(Clements & Perner, 1994)一样,索斯盖特和同事们采用了“预期性观察”而不是“违背预期”的方法。他们在之前试次的基础上,测量了眼球运动的方向和持续时间,而不是提供可供选择的行为,同时把婴儿的注视时间当成他们对每个行动有多惊讶的指标。这种方法衡量的是婴儿期望发生什么,而不是他们对已经发生的事件感到惊讶的程度。

​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者采取的视频刺激:agent坐在有两个窗户的面板后面,这两个窗户对应婴儿的左右两侧,每个窗户下面都有一个不透明的盒子,agent的头能从面板顶部看到。在每次熟悉测试开始时,屏幕底部会出现一个木偶,并在两个盒子中的其中一个里放一个球;第一次熟悉测试放在左边的盒子,第二次则放在右边。当木偶消失后,窗户都亮并且出现声音,1.75秒后,一只手从装球盒子上面的窗户伸出,朝那个盒子移动然后收回球。

​ 信念诱导实验,总是从木偶把球放在左边盒子开始。在FB1条件下,木偶把球移到右边的盒子里,然后消失。就在这时,铃响了起来,探员把头扭开了(抬头,向后,向婴儿的左边看),当agent的头转开时,木偶再次出现,把球从正确的盒子里拿出来,并把它从现场移走。木偶一消失,铃声就停止了,agent转过身来,低头看盒子,测试开始。在FB2条件下,木偶在把球放在左边的盒子里后立即消失,然后agent转过身去(抬头,向后,向婴儿的右边看)。

​ 当她转过头时,木偶把球从左边的盒子移到右边的盒子里,从右边的盒子里取出来,然后把它从现场移走。然后测试开始。结果表明,婴儿在FB1条件下倾向于右窗口照亮后,开始他们的第一次眼动,并且看右边的时间长于看左边窗户的时间,而婴儿在FB2条件下,第一次眼球运动向左看,看左边长于看右边窗户。

​ 这些结果可能表明,FB1组的婴儿认为施动者认为球在右边的盒子里,而FB2组的婴儿认为施动者认为球在左边的盒子里。另一种可能是,FB1组的婴儿看向右侧,FB2组的婴儿看向左侧,只是因为他们分别想象球在右侧和左侧。也就是说,铃响和转头,本来是要告诉婴儿agent看不到球的运动,但却可能分散了婴儿的注意力,使他们看不到或不记得那些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婴儿可能会假设球在他们最后一次看到它的位置,并且基于他们熟悉的经验,期望手出现在那个位置之上。

大量的违反期望和预期注视的研究表明,婴儿FB实验中的注视行为并不完全依赖于测试刺激的显着特征。

五、方法论建议:接下来的研究方向 ¶

前面的研究表明,FB和低水平的新奇性假说是相互联系的。例如,FB假说的支持者可能会指出,对帮助行为的研究似乎与对外貌行为的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而低水平假说的支持者可以从关于a不是b错误的研究中引用趋同证据。

低水平的新奇性假设表明,迄今为止的婴儿FB研究结果可以不依赖于行为规则或任何其他领域特定的心理过程来解释,因此,即使相对于适度自由的定义,这些结果也没有提供内隐心理理论的证据。一个显而易见的方法是用无生命的控制来测试低水平的解释与婴儿应用行为规则或其他领域特定过程的假设相违背。

Surian和Geraci(2012)在测试婴儿将FB归因于红色三角形与蓝色圆盘的相互作用时,转向了这一方法方向,但没有发现领域特异性的证据。

使用无生命控制序列将要求所有刺激都在视频中呈现,但是,正如Surian等人(2007)的研究,Kov!Acs等人(2010)和其他人已经证明,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视频刺激是非常可行的

如果使用无生命的控制序列,或其他实验技术,提供了领域特异性的明确证据,根据适度自由的定义,我们将有证据表明婴儿拥有内隐思维理论。

作者认为的一个策略是,这是继Novey(1975)之后,最初提出的一种测试非人类灵长类心理理论的方法(Heyes, 1998)。如果婴儿有心智化的能力,她只能通过从自己的经验推断来知道一个行为者能或不能看到什么,因此相信或不相信什么。自我认知信念诱导的逻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通过不同的方式(视觉、听觉、触觉)使用不同的感知障碍(护目镜、面罩、耳机、手套),它可以与目前用于测试婴儿FB归因的任何程序相结合。然而,为了说明,作者将使用visors,视觉,以及Onishi和Baillargeon(2005)最初的FB归因非语言测试。

在实验过程之前,婴儿将以第一人称体验两个面罩,一个是半透明的,另一个是不透明的。半透明和不透明的遮阳帽会有不同的颜色,比如红色和蓝色(平衡色),但由另一个agent戴的其他颜色的遮阳帽外观会完全相同。然而,在预实验阶段,婴儿不会看到另一个agent所戴的护目镜,也没有机会发现当红色和蓝色护目镜插入施动者和其他物体之间时,施动者的行为会有所不同。

相反,婴儿会在游戏中自己戴上每一个面罩。通过这个经验,他们知道红色的遮阳板提供视野,而蓝色的遮阳板没有。后面的pretraining阶段,婴儿会接受这样的经历,他们会经历和Onishi和Baillargeon的原始实验一样的熟悉,信念感应和测试过程中(见图1),但是红色/蓝色的头盔,而不是存在/没有agent,将用作信念感应变量。

一个自知的信念诱导变量,比如红色或蓝色,与agent是否能看到关键事件,从而对关键事件有真实的信念相关。然而,与常用的信念诱导变量不同的是,如果一个自我认知的信念诱导变量的逻辑被正确地执行,它对于看到和相信的重要性(1)不会被低水平特征混淆,这些低水平特征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回溯性干扰或分散注意力,(2)不能轻易地用纯粹的行为规则来编码。

Senju et al.(2011)最近的一项研究特别有趣,因为它使用了一个自我认知信念诱导变量来测试,不仅对“看到”的归因,而且对婴儿FB的归因也进行了测试。

self-informed 信念诱导是一种可尝试的探索心理理论的方法,作者认为是一种探索婴儿FB归因的新的策略,之后的实验是可以参照这个方法,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