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早期语言和交流发展:家长报告工具的适应和验证



一、文献名称 ¶

Zhang, Y. W., Xu, X. J., Jiang, Y.R., Sun, W. Q., Wang, Y., Song, Y. J., Dong, S. M., Zhu, Q., Jiang, F., & Sheng, L. (2020). Early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ese children: Adap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parent report instru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http://doi.org/10.1080/17549507.2020.1817558

二、研究背景 ¶

中国儿科人口庞大,发育性语言障碍(development language disorder,DLD)作为最常见的儿童发育障碍之一,一般人群中大概占7%-19%。DLD通常在4岁之后才被诊断,被认为与多方因素有关,研究表明有DLD病史的个体在进行长期预后有所改善。在中国,严重缺乏合格人员和标准化的措施来支持对DLD的早期发现。一是DLD检查主要通过关心病情的家长自行转诊到配备了儿科医生的医院,以诊断DLD,且由于没有机构规定这种疾病的服务,后续治疗比诊断的情况更加多变。二是有许多针对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的英语评估工具,但在中国,由于缺少设计良好、高效、文化和语言上合适的工具,所以对语言延迟(language delay)的诊断和干预受到了极大限制。

三、研究目的及方法 ¶

目的:描述适应中国的家长调查,以评估早期语言和交流的发展。为了满足中国人对评估工具的需求,研究采用LENA Developmental Snapshot,这是一项衡量英语国家儿童早期语言和沟通发展的家长调查,报告了改变后问卷的心理测量学特性(psychometric properties),并评估了改编后问卷与原问卷在计量(metric)和功能上的等效性。

方法:把Snapshot翻译成中文,由专家小组进行审查。英语特有的项目(过去式,复数)被映射到功能上相似的普通话词汇和结构上。

从8个省份招募了1300名2-48个月的典型发育儿童及其主要照顾者。样本平均年龄为17.77个月。男女比例基本相同。城乡分布大体均衡,调查了父母的文化程度。

​ table 1

分组:2-6月大的婴儿每隔1个月分一组,7-24:隔3个月,25-48:隔6个月。

​ 1、CELCQ(the Chinese Early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Questionaire)按LENA翻译和修改。一位流利的中英双语者将Snapshot的项目翻译成普通话。三名母语为中文和英文水平较高的人员审议译文(2名医生:临床经验30/15;1名语言学家:儿童语言习得方面经验超过12年)。52个项目中,46个是一般性陈述,6个语法或词汇项目。

​ table 3

​ 2、BSID(the 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Chinese)。中国版和原版的项目都是一样的,只是顺序有变化。三个组成部分:1)163项目的心理量表(Mental Scale),产生心理发展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 2)81项目的运动量表(Motor Scale),产生心理运动发展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3)30项目的婴儿行为记录(Infant Behavior Record)。

​ 1、完成CELCQ,如果孩子已经表现出某种行为或技能,家长被要求在“是”的框中打勾,如果没有——“尚未”。除了6个语言相关的项目外,所有项目顺序与原版保持一致。前46个问题中连续5个“尚未”,停止填写。原因是问卷上的项目是根据英语儿童的发展顺序进行排序的,这46个项目针对的是应该按照普遍顺序获得的一般行为。

​ 2、BSID-Chinese由经过培训的儿科医生填写,通过直接观察和各种刺激的结合引出孩子的反应,并根据孩子是否展示了所需的反应或技能来打分。试验点人员要参加研讨会。研讨会期间,要观察每个学员完成整个测试方案并收到反馈。

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 3.0,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原始的纸质文件从测试地点邮寄到主地点。每个文件由两名独立的研究助理输入两次,然后对两个条目进行比较,解决任何不一致的地方。对于CELCQ,每个“尚未”的代码是0,“是”的代码是1.达到天花板(ceiling)后留下的空白项目编码为0.

四、结果 ¶

​ 1、年龄效应显著。15个年龄段的CELCQ平均分数见图一。

​ 2、与原版相比,对比了每个年龄组平均检查项目总数。每个里程碑,我们的样本都比原版落后几个月

CELCQ2m7m16m22m31m36m
件数5.671020304045
Snapshot2m5m12m20m29m33m
件数61020304045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说明将现有的家长报告工具译成中文的过程,并评估改变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五、讨论及其他 ¶

(一)测试中要适应的问题包括了几项等同原则:

1、语言等同(原文和译文中词语使用和语言意义要对等,通过反向翻译和专家评审等方法保证)

2、功能或概念对等。(即使措辞上存在差异,但也会引起相同的目标行为,语言对等让位与功能对等)

3、文化对等。(不同文化语言的受访者如何以不同文化的方式解释说明和测试项目)

4、度量对等(metric equivalence)是项目难度上要等价。

​ 以四种原则来看,评估工具的改编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各个语言中语法项目,词汇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异,这种改编对于亚洲语言的作用需要再进一步细化。

(二)目前中国只有两种适用于儿童的标准化语言评估工具:一是MacArthur Bates Communicative Development Inventory被改编成了普通话版和粤语版,被认为是用于测量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重要工具(the Chinese Communicative Development Inventory),优点是减少了翻译分数所需的管理时间(administration time)和语言专业知识,但由于词汇方言上的差异,这些标准不见得能代表所有讲普通话或粤语的人群(普通话收集在北京,粤语收集在中国香港)。 二是Diagnostic Receptive and Expressive Assessment of Mandarin,提供语义、句法等各方面的综合分数,但测试昂贵,并且不能用于30个月以下的儿童。

​ 因此,由于目前语言评估工具缺乏的现状,对DLD儿童的干预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就需要研究人员改进或者创新之前的测试工具,将方言纳入考虑之中,DLD儿童哪些语言方面存在问题等。

(三)问卷中的项目顺序是按照英文的,中国儿童适不适用?儿童的个体性差异?应该是按照普遍原则获取的一般行为的原则又是?声调习得项目并未体现?方言差异,相同音调表不同意思,不同音调表相同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