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考文献: ¶
Zheng, X., Roelofs, A., & Lemhöfer, K. (2019). Language selection contributes to intrusion errors in speaking: Evidence from picture naming.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23(4), 788-800. https://doi.org/10.1017/ S1366728919000683
2、研究背景 ¶
双语者通常会选择正确的语言来表达特定语境,但有时会受到非目标语言的干扰。之前对语言选择和语言控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强大的语言控制机制通常使语言分开,但语言入侵错误为什么以及在哪里发生仍不清楚。语言干扰也使用大量朗读任务来研究,参与者被要求朗读混合语言的段落,但人们可以大声朗读不存在的单词这一事实表明,大声朗读并不一定涉及概念和引理的选择,因此,本文认为关于大声朗读的文献对该研究问题不太相关,留待讨论。本篇文章旨在揭示说话过程中的语言入侵错误的来源问题,检查是否语言入侵错误会由于不正确的语言在概念上的准备而发生,而不是发生在词汇选择的跨语言干涉。
3、研究方法 ¶
创建实验室范例,灵感来自现实生活场景,对语言语境进行了操纵。进行了2项实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1)、实验一 ¶
模拟与对话者语言相关但会话环境不连贯的情况。
a、被试: ¶
22名母语为荷兰语(L1)参与者,单一语言长大,英语(L2)是他们最熟练的非母语。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除开两名参与者误解任务或未遵守指示,最后留下20名(8名男性)。
b、材料: ¶
40幅黑白线条图,代表40对荷兰语-英语非同源词的配对。(高频词)。
错误率和反应时间(response time)作为因变量。
c、设计: ¶
1)每个环节由640个试验组成,8组,每组80个试验。每张图片出现两次,一次荷兰语,一次英语。2)使用程序组合对每个块中的所有项进行伪随机化,并满足以下要求:后续实验在语义语音上都不相关;图片重复至少要间隔四次试验;用同一语言进行的判断不超过六次;无后续转换实验。
d、过程: ¶
1)让被试熟悉图片名称,看完图片后,用荷兰语或英语给图片命名,再告诉被试正确答案,并要求他们重新命名以防原始答案不正确。
2)向被试介绍两个讲荷兰语和英语的卡通对话者,他们其中一种语言占主导地位。根据旁边的对话者,被试用荷兰语或英语命名所有图片。蓝框代表英语对话者,橙框代表荷兰语对话者。前十次试验的每次回答后,屏幕显示正确单词,之后的30次试验的培训没有反馈。
3)告诉被试位置提示:目标图片将显示在屏幕四角之一,代表“学校”或“家”,“学校”——被试说英语;“家”——被试说荷兰语。位置用于提示语言。十次实验过后,加入时间压力以引发更多语音错误。此时对话者和位置提示是一致的.(在“家”,橙框,说荷兰语)
4)主要试验中,条件不一致:对话者指示语言与位置提示语言不同。(英语主导者在“家”,但他们讲荷兰语)
5)记录:每个实验以250ms的固定十字呈现开始,然后空白屏幕,抖动为250-500ms,然后图片出现在屏幕四角之一,图片和对话者一直在屏幕上,直到语音键记录了语音开始后的550ms。如果2000ms内未触发语音键,刺激会在屏幕上停留2550ms。每次实验后,被试收到表现反馈,实验人员只是他们以位置提示所指示的语言命名图片,说错话不要自行更正。实验结束,被试完成了英语的LexTALE词汇测试和语言背景问卷。
(2)、实验二 ¶
a、被试。 ¶
来自与实验一相同的人群,30名新被试。排除一位未遵循说明的被试。最终剩29位被试(8名男性)。
b、材料 ¶
40张图片和40对听觉干扰物,相当于荷兰语和英语之间的翻译。图片刺激同实验一。被试会看到卡通的对话者,用英语或荷兰语命名图片。听觉干扰来之荷兰男性母语人士的录音。
c、设计。 ¶
同实验一。L1和L2、一致和不一致为独立变量。入侵错误率和反应时间为因变量。列表构建方式与实验一类似,由程序MIX进行伪随机分配。25%的试验是转换试验,三分之一的重复试验是不一致的试验。限制同实验一,但还要确保听觉干扰因素在当前试验后与图片在语音和语义上均无关。
d、过程 ¶
同实验一。计算机屏幕为黑色而非灰色。过程相似,主要集中在与实验一的区别。
1)首先,被试熟悉图片,介绍两个讲荷兰语和英语的对话者。实验二的对话者性别相同(实验一对话者性别不同),实验一对话者为干扰角色,实验二为有效线索,对话者与颜色框一起出现(蓝框——英语,红框——荷兰语)。
2)同样接受40次试验,根据对话提示用英语或荷兰语命名。之后,被试戴上耳机并命名图片,同时耳机里有听觉干扰。他们被要求想象自己正在与目标对话者“交谈”,同时能听到其他人在后台交谈(如在酒吧)。
3)十次练习之后,加入时间压力,被试完成80次试验。此阶段,听觉干扰的语言与对话者保持一致。实验模块中有25%是不一致的实验(听觉干扰的语言与对话者使用语言不一致)。
4)图片出现位置在屏幕中央。听觉干扰出现时间是图片出现前150ms,确保可以根据语言对干扰进行处理。其余程序同实验1。
5)书面说明用英语,口头交流用荷兰语。结束后要求被试完成LexTALE词汇测试。
4、数据分析 ¶
(1)实验一 ¶
只分析重复试验。参与者回答编码为正确、流利的回答或错误的回答。错误回答会进一步分为语言干扰错误(用非目标语言进行等义替换)和其他11种类型的错误,如自我更正或使用正确语言中错误的单词。
排除错误实验以及错误后试验,分析入侵错误是,排除每个程序段开始时的实验,以及语言入侵错误之后或其他语言间的实验。
所有分析均采用最大随机效应结构,包括所有固定效应的随机截距和随机斜率。
(2)实验二 ¶
同实验一。
5、研究结果 ¶
(1)实验一 ¶
被试在11%的测试中犯了不同的语音错误,包括语言入侵错误。重复试验犯错占比4.4%,转换试验犯错占比9.3%。
错误率:被试在不一致的情况下犯得语言入侵错误更多,并且在L1命名时比L2命名时出错更多。语言和一致性没有相互作用。
反应时间:不一致比一致情况的反应更慢。L1命名比L2慢。语言和一致性有相互作用。后续分析显示,L1中,一致性效果更大。
总之:在不一致的语言环境下,语言入侵错误更可能发生,且反应时间更慢,在占优势的第一语言中的反应也慢于较弱的第二语言。这些发现表明,在概念层面,语言选择的不正确可能会导致语言入侵。
(2)实验二 ¶
被试在9.6%的测试中犯了不同的语音错误,包括在4.1%的重复测试和8%的转换测试中出现了语言入侵错误。
错误率:不一致>一致,L1>L2。语言和一致性没有相互作用。
反应时间:不一致(背景和当前“对话”不一致)情况反应更慢,以L1命名比以L2命名更慢。语言和一致性有相互作用。后续分析显示,一致性仅存在与L2中。
总之:不一致语言环境下,语言入侵错误更可能发生,反应时间更慢。在占优势的L1中,反应更慢,精准性更差。发现与实验一一致:概念准备期间语言选择的不正确可能会发生语言入侵。
6、讨论 ¶
(1)两个实验对话者性别不一致,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2)可以通过研究这些机制的失效方式和时间来推断双语控制机制。当前研究中,作者检查了语言入侵错误是否可能在概念级别选择非目标语言本省,而非从词汇级别选择非目标语言中的单词。实验一引入了不一致的对话者-位置配对。实验二将语言切换任务和听觉图词干扰任务结合,以模拟背景转换干扰目标语言选择的情况。
(3)实验一:由于一致性操作,在词法层面上的干扰是不可能的,否则,不一致情况下的对话者不得不提高非目标语言中整个词法的激活? 尽管RT的结果显示与错误相同的模式,但不是语言选择错误的直接证据,因为RT是在正确的实验中获得的?但是,延长的RT可能反映出由于竞争语言的额外激活而导致的选择困难。作者观点:语言上下文(语境)会影响语言产生。
(4)实验二使用了干扰词,与目标词或其等效翻译词无关。不一致情况,干扰词来自非目标语言;一致干扰词来自目标语言。因此,不一致情况下出现的更多的入侵错误,更可能是由干扰词引起的选择非目标语言的结果。在转换条件下的入侵错误,也有可能是单词错误选择的结果。
(5)占优势的L1更易出现语言入侵错误,是所谓的“逆向支配效应”,在某些情况下,优势语言的生产可能比L2困难。
(6)一致性和语言相互作用问题:可能是因为两个实验采用了不同的上下文启动操作。实验中没有包括中性条件,来把一致效应归因于对非一致条件的抑制、对一致条件的促进或两者都有?因此,两个实验中相互作用不同的确切原因还需要研究。未来研究可旨在寻找以单语种模式诱发足够数量的入侵错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