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发地用新的方式重新创造语言的核心属性


1、文献名称

Bohn, M., Kachel, G. & Tomasello, M. (2019). Young children spontaneously recreate core properties of language in a new modal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6(51), 26072-26077. doi:10.1073/pnas.1904871116

2、主要内容

​ a.背景:近十几年来,科学研究的一项重大发现是当空间上孤立的聋人聚居在一起时,他们会迅速地以手势形式创造出一种完整的常规语言,并且能在短短几代的时间里做到,大大短于自然语言的形成时间。研究表明有可能人类语言交流起源于手势。

​ 但是对新兴手语的研究主要是从最终产品进行观察,而未直接观察到实际的产生过程。某些研究发现孩子不会自发地在合成方式中构建人工语言,使用手势代替任意符号的自然主义范式可能更容易引起儿童的构图结构。同时,就像对新兴手势语言的研究一样,对实验语言发展的研究并未回答在社交互动过程中临时产生的信号怎样自发产生类似语言的交流系统的问题。

​ b.研究方法及过程

1)方法:(1)数据分析:分析:R(35)、模型:Ime4软件包(36)的glm和glmer函数、混合模型:最大随机效应结构、固定效应的P值基于似然比检验,采用drop1函数。 (2)研究方法:在控制条件下,儿童可以使用除了口语之外的任何交流形式,通过改变图片描述场景的复杂性,我们能研究不断发展的手势代码系统的交流压力

2)用这种方法测试儿童是否重现了语言的核心属性:指称性(referentiality)、约定性、任意性、语法结构。

![]({{ site.url }}/Supporting_Information/2020-10-07-XXY2-Fig-1.png)

3)研究过程:(1)沟通的开始和信号的吸收。 4-6岁儿童成对参加游戏,发送者须将图片内容传达给接收者。实验开始前的训练中可以使用口语,但之后实验者会切断音频连接,儿童在没有进一步的指导下继续游戏。这个过程儿童可以评估是否儿童会自发产生新的方式去交流。除了一组不成功的唇语尝试外,所有的孩子都使用了标志性手势。如果儿童没有自发建立成功的交流,实验者们会提供逐步的提示。

(2)交流抽象概念。 在前一组实验中,图片描绘的是具体的东西。这组实验让儿童描绘“nothing"或”empty“这样的抽象概念进行传达。

(3)惯例化/约定俗成。成熟语言的标志是常规性。新兴语言只有在homesigners加入更大群体时才会出现常规性。为了评估同一二人群体中的孩子是否比来自不同二人群体的孩子使用更多的相似手势,实验让成年人(naive)对相同群体中的手势和不同二人群体中的手势进行相似性判断。

(4)转向任意性。两种方式研究:从产出:询问实验后期产生的手势是否比之前的手势更加随意。从理解:测试了当形式迅速从高度标志性转为完全任意时,儿童是否会继续识别手势的意义。

​ 为了观察孩子的手势是否会随时间变得更加任意,我们比较了每个孩子对给定图片的第一和最后一个手势。让评分者选择更为抽象的手势,并评判哪种手势更为省力。第二天邀请儿童返回,并用更少的图片和更多的重现来重复该过程。

​ 为了研究理解力,将大人与小孩配对。成人起初的手势具有高度标志性,但随时间推移,他们会产生更多的任意手势,直到手势完全任意。

(5)语法结构和交流压力。6岁和8岁儿童。是否以及如何把语法结构加给手势,传递更复杂意义。要求区分同一对象的不同属性,而非不同对象。1)测试儿童是否产生序列——表属性和对象的各个手势可重组以传达不同含义。2)询问儿童是否会进一步在语法上构造手势序列以传达对象之间的关系。 在各个步骤和条件下,提出问题:1)儿童是否能区分有不同属性或关系的对象,什么影响了区分率 2)什么时候使用构图序列而非整体手势 3)构图序列如何影响理解 4)儿童手势序列结构是否受母语结构影响。

​ c.结论 (1)沟通的开始和信号的吸收。1)大部分六岁儿童能自发产生手势,数量大于四岁儿童。即使四岁儿童最开始需要提示,在之后的实验中也基本不需要,说明他们能将标志手势地描绘参照物的想法转向新照片。 2)在3-4岁的孩子群体里重复实验,发现4岁儿童尽管开始没能创造新手势,但很快就能将交流模型转向新图片。3岁孩子几乎每张图片都需要提示,并且只有在图片重复时,可以独立产出手势。游戏最后,发送者和接收者角色互换,实验结果在每个年龄组中都没有差异,基本没有四岁儿童需要提示。一旦孩子建立了指示图片的方式,其他孩子很快就能学会。

(2)交流抽象概念。 4岁和6岁儿童自发产生手势,各自比率没有差异。理解伙伴以较高的几率理解这些手势(除了初始阶段的4岁儿童),大概通过消除其他图片作为新手势的参考对象。6岁儿童的理解率较高,能成功使用新创建的手势交流抽象概念。

(3)惯例化/约定俗成。同一二人群体的手势更相似。与4岁儿童相比,6岁儿童的手势更为相似。组内比组与组之间的手势都更为相似。

(4)转向任意性。评分者认为之后的手势形式上不太透明,抽象性更高。在抽象等级方面,与第1天的4岁儿童相比,6岁孩子后期手势的抽象程度更高。在感知努力程度方面,抽象等级受到努力的强烈影响,第1、2天都是如此。第2天的抽象等级不受年龄影响,而与努力相关。即手势的任意性取决于手势的使用频率而非儿童年龄。我们发现有证据表明,在同一个伙伴的几次反复试验中,孩子的生产会转向符号和引用对象之间更随意的映射。

​ 理解力。目睹手势随时间变化的儿童会选择正确图片,并且从标志性手势变为任意性手势是,孩子们都能理解手势的意义。

(5)语法结构和交流压力。1)区分率。大多数实验中儿童有所区别,区分率无差异。 2)什么影响儿童使用手势序列而不使用整体手势。儿童更喜欢在“大小”方面使用手势序列,此外,年龄较大的孩子更可能使用。儿童在描绘情境中使用结构来应对复杂性的增加。3)手势结构与口头语言的语法结构无关。

​ d.讨论。实验证明儿童的沟通能力具有韧性。当阻止他们默认的沟通方式时,儿童会以一种新的方式自发地重新创造语言的核心属性。尽管参与者年龄各异,但在六岁儿童中有所有成分的确凿证据而且在每种情况下,所有操作都在30分钟内发生。所以,没有接受任何正规教育的孩子能通过这种方式重现传统、抽象和语法的交流系统的核心特性。

3、存在的不足和可能研究的方向。这种方式有无性别上的差异。由于该系统可能出现于较早的年龄段(8-11岁),会不会在年龄大了之后该系统的作用下降。同时,系统建立需要较长时间,中途会发生不同的认知过程。研究认知能力与结构化交流系统之间的联系是未来研究的一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