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考文献 ¶
Wang, X., Wang, J., & Malins, J. G. (2017). Do you hear ‘feather’ when listening to ‘rain’? Lexical tone activation during unconscious translation: Evidence from Mandarin-English bilinguals. Cognition, 169, 15-24. http://doi.org/10.1016/j.cognition.2017.07.013
2.研究背景 ¶
非声调语言可以用语调来区分情绪、提出问题、陈述或强调。在声调语言中,声调需要与音段信息相结合,以消除歧义。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中-英)的双语者可以为超音段和音段信息在语言表征中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窗口。
单词识别中音段和超音段线索的相对权重存在争议,但支持这种说法:声调在声调语言的语音识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可能等同于音段信息。如果声调对汉语口语识别至关重要,则关键问题是,该知识是否在双语口语识别中得到了利用。
研究表明目标和竞争词的语音相似性可引发跨语言词汇竞争效应。另有研究表明,语言共同激活不仅可以是输入驱动的、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而且还可能是自上而下加工或横向影响的结果。
此项研究使用视觉世界范式,记录被试在系列图片中选择匹配听觉刺激的目标词时的眼动。在系列图片中存在竞争图片,其名称与目标音有音系上的相关性。实验逻辑是如果听觉输入激活了与竞争图片相关的词汇表征,则被试在寻找目标词时会表现出明显的延迟。
研究目标:自上而下加工影响双语口语识别的程度,以及声调信息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如果观察到非目标语言中自动的声调激活,这将有力地证明自上而下和横向机制的语言共同激活。
研究假设(1)语言共激活可能是由于自上而下和横向激活,而没有任何输入的影响; (2)词汇声调是在无意识翻译过程中检索汉语单词的关键线索。
3.研究方法 ¶
a.被试 ¶
40名汉语-英语双语者,大学英语测验(CET-4)分数表明被试具有中等英语水平,都在儿童晚期或青春期学习英语。
b.刺激 ¶
被试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四张图片。实验条件包括三种竞争条件和基线控制条件,在竞争条件下,每组图片由一个目标词,一个竞争词和两个无关的干扰项组成。
例:对于目标词rain(雨yu3)音段+声调条件:竞争词是目标词汉语翻译的同音字(羽“ yu3”);
音段条件:与目标汉语翻译的音段相同,但声调不同(鱼“ yu2”);
元音+声调条件:元音和声调与目标汉语翻译一致,但开头辅音不同(谷“ gu3”)。
基线条件:目标词和三个无关的干扰词,没有竞争词。
听觉刺激是35个单音节英语名词,包括7个目标词和28个竞争词。所有目标词,竞争词和干扰词(共91个)在语义、语音、拼写上不同;目标图片在视觉特征上与竞争图片不同。因此,只有汉语的音系关系才能将竞争词与目标词区分开来,干扰词与目标词则没有任何关系。
选择与项目词匹配的描线图片,并由两名双语者进行测试,确保所选图片具有典型性,并且不会引起歧义。为熟悉项目词,在研究之前进行命名任务,要求被试大声说出最适合图片的单音节汉语词和英语单词,从而确保被试在两种语言中的命名意图的一致性。
c.程序 ¶
2.3。程序 听觉单词—视觉图片匹配的任务。目标和竞争词在显示器上的位置是平衡的,以抵消对眼动数据的影响。
首先,屏幕中央出现黑色的注视十字,持续800ms。在图片出现在屏幕上的同时,播放录音。在目标词出现前,会先出现短语“I will say…”,持续时间为2000毫秒。要求被试按下与单词匹配的图片位置相对应的键盘按钮。
被试完成224次试验,包括112次目标词试验(每个目标词16次),以及竞争词作为听觉刺激的112次试验。被试被随机分配到三个伪随机试验列表中的一个。在开始任务之前还完成了五次练习试验。完成眼动追踪任务后,对被试进行了问卷调查。
4.数据分析 ¶
分析了听觉刺激为目标词的实验。眼动追踪数据通过将一个条件的注视时长相加,然后除以项目词类型(目标,竞争,干扰)的注视时长,计算出注视率。分析的时间窗口为刺激开始后200到950毫秒。使用增长曲线分析注视数据,用基线条件创建一个基础模型,并估计相对于基线的其他三个实验条件的参数。并进行了后续分析,使用音段和声调条件来创建基本模型,并估算其他条件的参数。
5.结果 ¶
a.行为结果 ¶
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行为反应没有显著差异,所有条件的准确度都很高,这表明被试在执行任务时没有困难。
b.眼动结果 ¶
音段+声调条件下目标词注视率与基线差异最大。在整个时间窗口中,该条件下的目标词注视率一直低于基线,表明出现了竞争效应。随着时间的流逝,与基线的差异变得更加明显。这可能是因为被试更倾向于注视竞争词。其他两个条件均与基线没有显著差异。
c.后续分析结果 ¶
使用音段+声调条件作为基础模型,并估算音段条件的参数。结果为对于目标词和竞争词的注视时间,音段条件与音段+声调条件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在500到800毫秒之间尤为突出。
d.个体差异分析 ¶
检验竞争效应是否与L2的习得年龄和熟练程度的个体差异有关。发现L2熟练程度与音段+声调条件和基线条件之间的目标词注视时间差异存在显著相关性。也就是说,精通英语的被试在音段+声调条件下表现出目标注视的减少。
5.讨论 ¶
首先,结果表明在目标和竞争词之间没有任何语音相似性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引起跨语言的竞争效应,并隐性访问目标词的翻译,并进行语音激活,导致与非目标语言的词汇竞争。
其次,与基线和音段条件相比,只有音段+声调条件会产生显著的竞争效果,表明在加工L2英语时,声调和音段信息对于访问L1汉语词汇表征都是至关重要的,证实了第二个假设。
第三,这表明L2越熟练,在注视目标时所表现出的延迟就越多。可以理解更高的L2熟练度会在词汇语义层次上引发更强的激活作用,从而导致L1翻译的激活作用更强,并且更广泛的激活作用被反馈给了语音层面,然后将其映射到非目标语言的词汇表征。
总之研究不仅为自上而下和横向的语言共同激活提供了新的证据,而且还首次证明了词汇声调在双语词汇访问中的关键作用。 论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