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句的因果关联:语义还是语用?



文献:

原文

如果昨天柏林是晴天,那么今天covid会在巴西扩散。

这句话是不合适的,会被误解的。但是标准的条件句语义分析认为这句话不是错误的,因为相关性不是条件句语义的一部分。根据这样的理论,认为条件句的含义就是 后件有可能因前件而发生( given by )。

本文用2种方式来解决这种有问题的条件句,第一个是语义,认为关联是条件句语义的一部分。但是基于因果的语义分析认为这种解释不能合理解释所有条件句,某些因果关联的例子会明显拒绝这种解释。第二个是语用,如果$P(C|A)\approx 1$,那么条件句 $A \Rightarrow C$ 为真,而关联是条件句中后件没有被相信的隐涵。这种分析也有一定问题,因为评估受背景情况的影响。

条件句的标准分析的一个后件是它的推论的可接受度,也叫做析取充分性(conjunction sufficiency)。A和C为真足够A $\rightarrow$ C,不需要A和C之间有关联。但这就会出现一些奇怪但为真的句子。

但有连接的话析取充分性也可能出现问题,因为有的连接可能是错的,比如前件不足以使后件发生。这种情况下如果认为前件和后件之间有正相关条件句才为真,就要求P(C|A)足够高,且对这个概率的要求是要大于P(C)。

满足以上要求之后,会出现一些惊人的预测:

1,换质换位(contraposition):$A \Rightarrow C$,所以,$\lnot C \Rightarrow \lnot A$

2,否定前件:$A \Rightarrow C$,所以,$\lnot A \Rightarrow \lnot C$

而且虽然传递(transitivity)和前件加强已经被预测为无效,但是基于 $\Delta P$的分析可以简单地找到这两种推论的反例。

fig1

上图所示的例子中S表示smoke,在时间段1,吸烟或者$ \lnot $ 吸烟,时间段2,心脏病发或者$ \lnot $ 心脏病发,时间段3,心脏疼或者$ \lnot $心脏疼。

如图所示,传递在这图中不会发生,因为心脏疼的概率不仅取决于t2时是否心脏病发作,也取决于t1时是否吸烟。也就是 $ P(p|(h \land s)) \lt P(p|(h \land \lnot s)) $。 为了实现传递,需要提出3个假设:1、在t3心脏疼的概率仅取决于t2是否心脏病发,与t1无关。也就是 $ P(p|(h \land s)) = P(p|(h \land \lnot s)) $,也就是 $ P(p|(\lnot h \land s)) \lt P(p|(\lnot h \land \lnot s)) $ (Markov property)。2、H $\Rightarrow$ P是否成立,不仅要检查 $ P(p|h) \gt P(p|\lnot h)$,还要看其他的背景因素是否成立。上述假设1、2都说明条件句应该有因果关联分析,因为它们都是受因果关系决定的。但是要明确出现传递,还需要假设3、在t2没有其他受Smoke影响而产生的因素,且该因素和t3发生的事有因果相关。【*casual relevance, Cheng(1997)多因素公式】假设3也叫最小化假设。

Douven(2008)认为对于一个条件句的基于关联性的分析,仅要求$\Delta P \gt 0$ 是不充分的,应该要求 $p(C|A) \gt p(C|\lnot A)$,并且 p(C|A)足够高,接近1。也就是说 $p(C|A) - p(C|\lnot A)$ 要接近 $1 - p(C|\lnot A)$,也就是Cheng(1997)提出的 causal power。

语义分析要求条件句的前件和后件正相关,但是有的条件句并不要求正相关:

a. If Mary leaves the party early, Bill will be unhappy,

b. but if Mary doesn’t leave the party early, Bill will still be unhappy.

假定的前件的正相关应该是基于语用上的可取消的内涵。

语义分析很难从直觉上发现,“如果我选择了一个ace,它将是俱乐部的ace”的条件概率与相应的条件概率一致。

解释这种直觉一般认为A $\Rightarrow$ C 表达为 p(C|A)。但是本文的作者认为A $\Rightarrow$ C 的断言值,也就是 $AV(A \Rightarrow C)$ 不是简单地等于 p(C|A)。基础断言值 $BAV(A \Rightarrow C)$ 等于p(C|A),$AV(A \Rightarrow C)$ 应该是 BAV 加上 前件A可能为真,也就是A不可取消的情况,i.e. 0 « p(A),以及一些不可取消的语用内涵。

标准的语义分析是根据 $BAV(A \Rightarrow C)= p(C|A) \approx 1$ , 因果关联要遵循一个语用的不可取消的对话内涵。

对于反事实和主观条件句来说,前件也是和后件因果关联的。Adam(1975)提出对于反事实句来说,应该看先验概率情况,也就是A仍然是有可能发生的。但是如果用断言值来推算的话,Adam的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在理解反事实句时需要考虑之后已经发生了什么,这是因果独立于前件的。

上述例子表明前件和后件有因果联系,但是不总是这样:

(6) If the weather had been fine, Jones would (still) have been wearing his hat.

(6)前件对后件没有因果影响,因果联系在这句话中没有起作用,说明我们认为的因果联系应该是一种可取消的对话内涵。

  1. 语义上的 $BAV(A \Rightarrow C)= p(C|A) $,有些时候等式是不成立的。p(C|do(A))是用来分析反事实条件句的,约等于C的部分可能世界的概率x条件概率。

  2. , Krzyzanowska (2019) 和 Skovgaard-Olsen et al. (2019)基于实验反对了语用分析,关联效应不是可以取消的,前件和后件之间互不相关是不能形成一个条件句陈述的。但不能说明关联效应是由于内涵,只能说关联效应的推论是以另一种形式呈现的。

Cheng(1997)的分析,A 和 O 都是C的成因之一,A 或 O会导致C发生,$p _ {ac} $ 表示a对c发生的causal power。有 A O 2个成因的时候:

$ p(c) = p(a) * p_{ac} + p(o) * p_{oc} - (p(a \land o)* p_{ac} * p_{oc}) $

$ p_{ac} = p(c|a, \lnot o) $

这个公式是依赖o的,但问题是o不一直是可观察到的,如果我们假设a和o是独立的,那么:

$p_{ac} = \frac {p(c|a)- p(c|\lnot a)} {1- p(c| \lnot a)} = \Delta ^ * P^c _a$

也就是说 OR-gate是符合概率关联公式的。

p_{ac} 被认为是a本身导致c,是一种对因果关联贡献的简化。所以 $ \Delta ^ * P^c a = p{ac} $ 是模型化了背景情况的概率。

本文提出,一个非分析的条件句A $\Rightarrow$ C,A总是必须与C有因果关系,也就是前因A通常对C有影响,但这并不一定总是如此。如果标准的、或有争议的、假定的背景条件不成立,情况就不是这样了。一个人可以说条件句A $\Rightarrow$ C是说话者基于关联的背景情况的断言,A和C有因果关联,这里的关联可以为负,此时对话暗含这个背景情况成立,但是说话者也可以使用一些特别的标记“仍然”“甚至”,这时背景情况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