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Powell, L. J., Hobbs, K., Bardis, A., Carey, S., & Saxe, R. (2018). Replications of implicit theory of mind tasks with varying representational demands. Cognitive Development, 46, 40–50. https://doi.org/10.1016/j.cogdev.2017.10.004
1.背景介绍 ¶
关于儿童何时能理解别人的信念,猜测别人的心理活动,预测他人的行为的能力何时出现和如何发展,目前尚无定论,已有的研究结果说法不一。结果互相矛盾的一种可能性是婴儿和幼儿思考他人思想的能力受到可用认知资源的限制,回答实验者假设的未来行为(明确任务,explicit tasks)的直接问题,可能需要幼儿的大部分可用认知资源,而对于思考错误信念则一无所获。相比之下,被动观看和自发响应(内隐任务,implicit tasks)具有最低的认知要求,因此婴幼儿可以展现出更丰富的能力。目前待解决的问题是:如果婴幼儿可以追踪他人的认知,他们的能力界限和极限是什么?婴儿和4岁的孩子对他人的错误信念有相似的认识吗?区别主要在于他们表达这种认识的能力吗?还是在幼儿信念概念的范围、灵活性或内容上有发展变化?为了更好地理解婴儿的早期心理理论(通过内隐任务衡量)与他们在学龄前儿童的外显任务上的表现相关,研究者对Knudsen和Liszkowski(2012)和Buttelmann等人(2009)的研究进行了精密复制,并进行了两个基于已发布的违反预期范式的实验,根据新的实验目标和原始作者的建议对程序进行了更改。研究者发现的证据与婴幼儿经常(routinely)追踪他人对世界状况的了解的说法相符。
2.实验1 ¶
检验婴儿内隐任务的心理理论是否具有较大儿童的外显心理理论的两个特征:任务间的一致性个体差异和执行功能的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研究内容包括工作记忆和抑制控制测试,以及两种内隐心理理论测试:一种互动帮助任务和一种违反预期的(violation of expectation,VOE)观看时间任务。
2.1任务1:互动帮助: ¶
互动式任务通过观察被试如何选择与当某些事物发生变化时在场或不在场的实验者互动来测试婴儿或幼儿表达他人的意识或信念的能力。例如,如果一个婴儿被要求帮助实验者,他首先必须推断实验者的目标是什么。
2.1.1被试: ¶
94名17-20个月大的婴儿参与并纳入样本(女生35人;年龄范围:17个月、6天-20个月、13天;平均年龄:18个月、18天)。
2.1.2过程: ¶
两名实验者与被试及其父母先进行几分钟的自由游戏,然后实验者1(E1)接近并排放置的两个盒子,被试看到E1提起了盖子,并向每个盒子内看了两次,然后E1说“再见”,离开房间。E2靠近盒子,并向被试展示如何将大的木销插入穿过盒子前盖和内部的孔中,以防止盖子被掀开。在鼓励被试练习锁定和解锁盒子之后,E2解锁了两个盒子,将别针放在地板上,并指导被试在房间的另一侧继续玩耍。E1带着一只小老虎回来了,她把它拿给被试看。在和老虎玩了几分钟后,E1带着老虎坐在盒子的后面和中间,面对被试。她看着每个盒子,然后选择了一个盒子,打开它的盖子,将老虎放进去,然后关闭它。E1然后说“再见”,再次离开了房间。E2用一种“鬼鬼祟祟”的表情看着被试,然后踮着脚走到箱子前,坐在箱子后面,面对被试,把老虎从装老虎的盒子里拿出来,移到另一个盒子里,再把两个盒子都锁上。然后,E2回到房间的另一侧,继续与被试一起玩。E1回到房间,面对被试坐在两个盒子后面。她看了看两个盒子,然后拉了拉她放老虎的盒子的盖子,没有打开。她又拽了拽盒子,然后带着困惑的表情坐回去,看着被试或者盒子之间的地板。如果被试在此操作序列后的10秒钟内没有接近并解锁两个盒子之一,则E1会问:“你能帮我吗?”E2鼓励被试说:“去吧,帮助她!”如果被试在经过更长的等待时间后仍然没有帮助,则E2告知父母使用相同的语言鼓励被试(“去吧,帮助她!”)。2分钟内没有帮助的被试被排除。
2.1.3数据分析: ¶
我们用二项式测试比较了选择老虎当前位置的被试的比例。
2.1.4结果: ¶
94名被试中有59名(62.8%)首先触摸或打开了装有老虎的盒子;剩下的35个首先触摸或打开E1操作的空盒子。与最初的实验一样,这可能反映了婴儿的理解:即实验者没有意识到玩具不再位于她放进去的盒子里。
2.2任务2:违反预期,版本1: ¶
违反预期(VOE)任务的方法认为,婴儿倾向于长时间看他们发现令人惊讶或与先前事件指导的预期不一致的事件。这些范式的优点之一是,它们有可能区分内隐的心理理论能力和婴儿的认知能力,其中内隐的能力是婴儿代表他人错误信念的内容,而后者认为婴儿会追踪他人的意识与对当前情况的无知,但是无法维持可能支持特定行为预测的错误信念的表述。有关VOE任务的研究结果也不相同,本研究的VOE任务基于Onishi和Baillargeon(2005)的研究中的“ FB-green”条件。
2.2.1被试: ¶
43名17-20个月大的婴儿参与了第一次VOE任务(女生18名,年龄范围:17个月、6天-20个月、0天;平均年龄:18个月、11天)。
2.2.2过程: ¶
舞台上呈现一个橙色和一个紫色的盒子,E1戴着帽子,使被试可以看到她的头部和注视位置,但不能进行目光接触,坐在舞台的后面。一个玩具番茄被放置在两个盒子之间延伸的轨道上,可以由E1在被试的注视下移动,也可以由第二个实验者(E2)移动,将番茄从舞台下方沿着轨道拉动,从而制作出番茄似乎是自己移动的。
测试从将番茄放置在两个盒子之间开始。E1看着它,将其滑入两个盒子之一(图1a),然后合上帘子。此时,E2使西红柿沿着舞台地板上的轨道滑动,因此被试看到了西红柿移动到了另一个盒子,看上去是自己的意志(volition)(图1b)。短暂的停顿后,E1返回并将手伸进两个盒子之一(图1c)。在预期试验中,E1伸进了她离开时番茄所在的盒子;在意外的试验中,她伸到了番茄所在的另一个盒子里。 在这两种试验类型中,E1的手臂伸到其中一个盒子里,停下来,直到被试连续2秒移开视线或达到30 s的累积视线。2.2.3数据分析: ¶
首先,进行了重复测量ANOVA,比较了每个被试的两个试验时间,并将测试顺序作为被试间的因素。其次,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仅将首次看到预期试验与意外试验的观察时间进行了比较。最后,对在帮助任务中通过、失败或没有帮助的被试之间在预期和意料之外的到达范围上的差异进行了ANOVA测试。
2.2.4结果: ¶
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了所有婴儿的预期试验(M = 21.0 s)和意外试验(M = 18.3 s)的观察时间,发现试验类型没有主要影响,也没有与试验顺序的交互作用。 对当前任务中的观察时间与帮助任务的表现之间的关系进行的方差分析测试,发现了一种趋势,即试验类型x帮助表现交互作用:未完成帮助任务的婴儿,相较于未预期的试验预期试验的观看时间更长;通过试验和未提供帮助的被试则比预期试验观看时间更长;帮助类别对总体观看时间也有主要影响:与任务失败和通过的被试相比,没有帮助任务1的被试花费更多的时间查看各种试验类型的VOE任务。后面的这些结果表明,被试在两种内隐心理理论任务上的表现之间可能存在关系。2.3.任务3:违反预期,版本2: ¶
目的是测试内隐心理理论中的个体差异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
2.3.1被试: ¶
79名17-20个月大的婴儿参加了第二项VOE任务(女生32名;年龄范围:17个月、8天-20个月、13天;平均年龄:18个月、23天)。
2.3.2过程: ¶
除以下内容外,该过程与任务2相同。盒子是紫色和绿色的,舞台后面的开口可以被两个在中间相遇的铰链门所覆盖。E2坐在舞台侧面的开口处(在被试的右边),从腰部上方可以看到侧面的轮廓。所有熟悉和测试试验的最大累积观看时间增加到60 s。E1关闭后门并从视野中消失后,E2从E1放入的盒子中取出西红柿,看着西红柿,然后将其放在另一个盒子中。然后,E2在E1打开舞台后门之前恢复了她的典型姿势。
2.3.3数据分析: ¶
比较观看预期和意外的试验,以及观看任务1上的执行时间,遵循与任务2相同的过程。
2.3.4结果: ¶
再次未能发现试验类型和顺序的任何主要影响或交互作用。总体而言,再次未能找到证据表明18个月大的婴儿对带有错误信念的行为者将如何按照世界或她的错误信念行事抱有期望。此外,未能证实任务2被试的初步证据,即婴儿在互动和VOE任务上的表现相互协调。2.4总结: ¶
实验1在重现有关婴儿心理理论的先前报道取得了不同的成功。任务2和3中的VOE程序未能复制证据,证明其具有丰富的能力来归因于错误的信念。尽管如此,这三个任务的结果均与以下假设相吻合:1岁婴儿确实具有较弱的能力来追踪他人对当前状况的了解或无知,并且这种追踪可告知他们对他人行为的推断和期望。
3.实验2 ¶
Knudsen和Liszkowski(2012)在一项预期的帮助任务中评估了24个月大的孩子对他人的知识或无知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当她不在时,被试更有可能告诉她物体的实际位置。这种差异表明,他们了解到,在这种情况下,实验者不再知道物体的真实位置,而不必提供错误的信念归因的证据。
3.1被试: ¶
16名24-27个月大儿童。
3.2过程: ¶
被试和他或她的父母坐在小桌子的一侧,对面是E1。在每次试验开始时,E1拿出四个相同的容器,将它们放在桌子上成排,并告诉被试一个容器中装着一个玩具。玩具总是放在该行最左端或右端的容器中,E1开始在另一端打开容器,这样他就打开了每个容器以寻找玩具。他把它展示给被试,他们一起看了一分钟。然后,E1然后将玩具放回他发现的盒子中,宣布他需要短暂离开,但会回来,然后离开房间。 FB试验:E1离开房间后,E2从窗帘后面出来,将手指放在嘴唇上做出“安静”的手势,然后将玩具从容器E1中移出,放到了另一端。E2再次躲在窗帘后面。E1回来并说他想继续玩这个玩具。此序列的时间定为30 s,在该时间窗内以口头或手势方式通知E1对象已移动。如果被试确实将新位置通知了E1,则E1打开被试指示的容器并说:“嗯,这很有趣!我想知道它是怎么到达那里的。”如果被试没有将新位置告知E1,则E1打开他曾经离开玩具的容器,然后说:“哦,它不在这里! 我想知道它在哪里。” TB试验:当E2正在将玩具从一个容器移到另一个容器的过程中,E1打开门并俯身观看。E2求助于E1以确认他的存在,并在E2将玩具封闭在新位置后,E1说“确定,我明白了”以口头表达他对新位置的认识。直到E2再次藏在窗帘后面,E1回到房间。
3.3数据分析: ¶
一项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了进行FB和TB试验的尝试次数,并将年龄组和试验顺序(FB或TB首先)作为被试之间的因素。为确保两个年龄组在错误信念的情况下都能独立提供帮助更多的证据,针对每个年龄组的FB和TB试验期间进行了计划的配对样本t检验,以测试帮助的频率。
3.4结果: ¶
方差分析显示了试验类型的主要作用。在FB试验中,两个年龄段都试图更频繁地向E1告知玩具的位置。配对样本的t检验对两个年龄组均显著。对每种试验类型中至少要进行一次通报的被试比例的非参数分析发现,在2岁被试中,与TB试验相比,在FB试验(11/16)中更频繁地进行任何通报行为的趋势不显著;在3岁儿童中,没有证据表明在FB(9/16)和TB试验之间提供至少一项知情行为的可能性存在差异;与TB试验相比,在FB试验中,被试的告知频率更高,这对于年龄较小的年龄组和年龄较大的年龄组都是如此。
4.总结 ¶
对几种实验范式进行了精确或概念上的复制,这些实验范式被声称为理解他人对婴幼儿的信念提供了证据,在两个范式中,发现了与原始报告一致的证据。